肌酸激酶(CK)是存在于肌肉和脑组织中的一种酶,当这些组织受损或炎症发生时,CK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检测时数值升高。肌酸激酶偏高的常见原因包括:
1.肌肉损伤:剧烈运动、拉伤、撞伤或其他肌肉创伤可能导致CK大量进入血液。
2.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时,心肌细胞受损,CK水平显著上升。此外,心肌炎或心肌病也可能引起CK增高。
3.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症或多发性硬化症也可能影响CK水平。
4.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CK水平通常持续升高。
如果发现肌酸激酶偏高,建议及时就医。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的酶。当这些组织受损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酸激酶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在心肌梗死后会明显升高,通常在胸痛发作后2-4小时开始上升,12-36小时达到高峰,并持续约2-4天恢复正常。这一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并及时进行救治。
2.骨骼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肌肉组织破坏,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3.脑血管疾病:在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中,肌酸激酶可轻度升高,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