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也称为心脏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的一种状态,不能满足身体组织和器官的正常需求。其主要症状包括:
1.气短:日常生活中,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
2. 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或躺平时,可能会出现喘息或夜间醒来需要坐起来呼吸。
3.身体水肿:由于心脏无法有效地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导致脚踝、脚部、腿部和腹部肿胀。
4.心悸或心跳不规则:有不少的心力衰竭患者会感觉自己的心率过度过猛,且伴有非常明显的紧张感。
5.食欲不振:饭后很长时间患者仍会感到有一些饱腹感、同时还会有恶心、便秘或者是腹痛的情况。
肾衰竭的症状有夜尿增多、食欲不振、口腔异味、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1、夜尿增多:在慢性肾衰竭早期,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会出现夜尿增多,夜间排尿次数和尿量超过白天。
2、食欲不振: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出,蓄积在体内,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口腔异味:肾衰竭患者体内尿素等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可通过唾液腺排出,在口腔内分解产生氨,导致口腔有异味。
4、高血压: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
5、心力衰竭:肾衰竭患者由于水钠潴留,心脏负荷加重,同时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损害作用,容易导致心力衰竭。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以下是心力衰竭的八大常见诱因:
1.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诱发心力衰竭。
2.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性和中毒性心肌炎,可直接损害心肌,或通过增加心脏负荷间接影响心脏功能。
3.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结构异常直接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4.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病变如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等,可影响心脏正常血液流动,导致心力衰竭。
5.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心跳以弥补氧气供应不足,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心肌受损。
6.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通过影响心脏代谢和血管功能间接导致心力衰竭。
7.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如受体阻滞剂、奎尼丁等,可能对心脏功能有抑制作用。
8.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最终影响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