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指南

震后转移伤者

陈坚
陈坚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科
症状识别

地震后搜救到伤者应立即判断伤者是否清醒。

意识清醒者

观察伤者的眼神是否正常,有无目光呆滞、眼神游离等异常表现,查看其身体是否有明显的伤口、血迹或其他损伤迹象。

倾听伤者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晰、连贯,有无言语含糊、呻吟、呼喊疼痛等情况。

轻轻触摸伤者的身体,检查是否有局部压痛、肿胀、发热等异常,注意触摸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意识不清或昏迷者

拍打并呼喊伤者,观察其是否有反应,判断其意识丧失的程度。同时检查其呼吸、心跳是否正常,可通过观察胸部起伏、触摸颈动脉搏动等方式进行。注意观察伤者的面色是否苍白、青紫,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

120急救

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向急救人员详细说明伤者的数量、大致伤情、所在位置等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救治方法

扶行搬运法

适用于意识清醒、能够自主行走但身体较为虚弱或受伤较轻的伤者。救援者站在伤者一侧,用手臂环绕其腰部,让伤者的手臂搭在自己的肩上,然后缓慢地扶持伤者行走,注意步伐要协调一致,避免过快或过急导致伤者摔倒。

爬行搬运法

在空间狭小、无法直立行走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方法。救援者和伤者均趴在地上,伤者双手抱住救援者的颈部,救援者用双手和双膝支撑地面,缓慢地向前爬行,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地带。爬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伤者身体的平稳,避免碰撞到周围的物体。

多人搬运法

重伤者或不能自行移动的伤者,可采用多人搬运法。四人分别站在伤者的头、脚和两侧,将双手分别插入伤者的身下,同时用力将伤者抬起,使伤者身体保持平稳,如同一个“担架”,然后协调一致地将伤者搬运至安全地方。

风险预防

1.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险方法和逃生路线。

2.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减少倒塌的风险。

3.家庭和单位应准备必要的地震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急救药品、手电筒等。

特别提示

1.在搬运伤者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伤者的颈部、腰部和受伤部位,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2.震后环境可能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如余震、建筑物倒塌、火灾等,在转移伤者时要确保自身和伤者的安全,选择安全可靠的转移路线。

3.对意识不清的伤者,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呼吸、心跳、瞳孔等。

参考文献

[1]王立祥.防治震后伤者发生ARDS的"五早"原则[J].武警医学,2008(06):8-11.

[2]李建军,高峰,刘舒佳.地震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与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