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查看自己身体是否有明显的伤口,如划伤、擦伤、刺伤、骨折等,注意伤口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出血情况。若伤口有异物嵌入,不要随意拔除,以免造成大出血。同时,感受身体各部位是否有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判断是否存在骨折或扭伤,尤其是四肢和脊柱等部位。
设法挣脱
首先冷静观察自己所处的被困环境,判断周围是否有可移动的重物或障碍物阻碍自己脱身。注意是否存在余震风险,避免在挣脱过程中因余震导致二次坍塌。如果身体被杂物轻微压住,尝试缓慢地移动身体,先活动未受伤或受伤较轻的部位,逐渐扩大活动空间,小心地推开或挪开压住身体的物体,但不要用力过猛,防止引起坍塌或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若被重物紧紧压住且无法自行挪动,不要盲目挣扎,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构建生存空间
利用身边可及的工具,如木棍、石块等,小心地清理身体周围的杂物,尽量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避免因空间狭小导致呼吸困难或身体进一步受压。但在清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头部和身体重要部位,防止被掉落的杂物砸伤。如果周围环境不稳定,有再次坍塌的危险,可寻找一些坚固的支撑物,如较大的木材、金属架等,将其放置在可能坍塌的部位下方,以支撑起一定的空间,减少被掩埋的风险。同时,用衣物、被褥等柔软物品覆盖身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寻找食物
在被困空间内仔细寻找可食用的物品,如未被损坏的干粮、水果、饮用水等。查看周围是否有散落的食物储备或应急食品包。如果找到的食物和水源有限,要合理安排食用量,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分配,尽可能延长食物和水源的维持时间。
设法求救
利用身边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如敲击金属管道、墙壁等,发出有规律的求救信号;如果有手电筒、手机等可发光的设备,在听到外面有动静时,通过闪烁灯光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若有条件,可以用布条、衣物等物品在显眼位置系出明显的标记。
1.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感觉到余震发生,立即躲到相对安全的角落或支撑结构下方。
2.尽量用衣物捂住口鼻,减少吸入有害物质。
3.行动要谨慎小心,避免触动不稳定的物体或结构,防止引发二次坍塌或其他危险情况。
1.在震后被困的情况下,要保持冷静乐观的心态。
2.被困期间可采取平卧或半卧位休息,减少身体的能量需求,以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3.被困时要注意倾听外界的声音,如救援人员的呼喊、搜救犬的叫声、救援设备的运转声等。
[1]陆爱国,陈飞,杨凤.建筑抗震标准及震后自救[J].大众标准化,2010(2):3.
[2]隋建波,尚红,王金萍.社会公众震后自救互救及救灾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