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肌是小腿后侧的一块肌肉,属于骨骼肌。
是人体肌肉系统中相对较小且较为纤细的肌肉。
在进化过程中其功能逐渐被其他肌肉所替代,但仍有一定的作用。
跖肌起于股骨外上髁的后面,肌纤维斜向内下方,越过跟腱的内侧,止于跟骨结节的内侧。位于小腿后侧的浅层肌肉群中,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内侧缘可以找到。
跖肌在结构上是长肌,其肌腹部分相对较薄,呈细长形。肌腱部分也比较纤细,与跟腱等周围肌腱在解剖结构上有一定的关联,肌腱纤维可以一直延伸到跟骨结节处,帮助完成肌肉的起止动作。
跖肌具有协助屈膝、协助足跖屈等功能。
在膝关节屈曲动作中,跖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人坐下或蹲下时,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一起协同工作,帮助稳定膝关节,使屈膝动作更加顺畅。
在足部进行跖屈如踮脚尖等动作时,跖肌也能提供一定的力量支持。和比目鱼肌、腓肠肌等肌肉共同作用,增加踝关节的跖屈力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进行一些如跳跃、行走上坡等动作。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素。像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可以为跖肌提供合成肌肉蛋白的原料,有助于维持和增强跖肌的力量。维生素D和钙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对肌肉的附着和运动也有间接的好处。可以通过食用牛奶、乳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获取钙,通过适当晒太阳或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油)来补充维生素D。同时,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有助于减少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损伤,可从柑橘类水果、坚果等食物中获取。
在运动前后进行小腿后侧肌肉群的拉伸,包括跖肌。可以采用站姿小腿后侧伸展,双脚与肩同宽,一只脚的后跟抬起,保持膝关节伸直,感受小腿后侧包括跖肌的拉伸,每次拉伸30-60秒,重复2-3组。这种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预防肌肉拉伤。可以通过提踵练习来增强跖肌等小腿肌肉的力量。双脚站立在地面上,缓慢地抬起足跟,尽量向上踮起脚尖,保持身体平衡,然后缓慢放下。每次进行10-15次,重复3-4组。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增强跖肌的力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
保持正确的站姿和坐姿,避免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如长时间踮脚或过度屈膝等,这些不良姿势可能会使跖肌处于紧张状态,增加肌肉疲劳和损伤的风险。避免长时间连续运动或行走,给跖肌足够的休息时间。如果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感觉小腿后侧肌肉包括跖肌疲劳,可以适当抬高腿部,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肌肉疲劳。
正常情况下,跖肌呈细长带状。在肌肉收缩时,肌腹会变得紧张、鼓起,而在放松状态下相对扁平。从体表观察,其形态会因个体的肌肉发达程度、脂肪含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肌肉发达的个体中,跖肌可能更加明显,而在体脂较高或肌肉不发达的个体中,可能较难看到其轮廓。
正常跖肌
正常的跖肌在功能和结构上都能很好地协同身体其他肌肉完成动作。在进行日常活动如行走、跑步、上下楼梯等过程中,正常的跖肌能够正常收缩和舒张,不会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现象,并且在体检时,其肌肉的张力、弹性等指标也处于正常范围。
异常跖肌
这是比较常见的异常情况,通常是由于运动过度、突然的剧烈运动或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引起。在跑步时突然加速或在跳跃时落地姿势不当,都可能导致跖肌拉伤。
可能是由于长期卧床、神经损伤等原因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影响了支配跖肌的神经传导,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跖肌萎缩。
跖肌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肌肉拉伤时,跖肌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肌肉收缩或拉伸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可以从轻微的酸痛到剧烈的刺痛不等,这取决于损伤的程度。
受伤后,跖肌周围可能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后炎症反应导致的液体渗出。肿胀会使小腿后侧看起来比正常情况更饱满,并且可能伴有压痛。
无论是肌肉拉伤还是萎缩,都会影响跖肌的正常功能,导致足部和膝关节的活动受限。在跖肌拉伤后,可能无法正常踮脚尖或屈膝,严重的情况下,行走都会受到影响。
影响跖肌的因素有运动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等。
运动强度过大、运动频率过高、缺乏热身和拉伸等运动环节都可能导致跖肌损伤。例如,没有经过适当热身就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训练,很容易使跖肌拉伤。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缺乏可能影响跖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长期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
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影响跖肌。如格林-巴利综合征会影响周围神经,导致肌肉无力,包括跖肌。
在放松状态下,仔细观察小腿后侧的形态,看是否有肿胀、瘀血等异常情况。然后对比两侧小腿,看跖肌的轮廓是否对称,如果一侧明显肿胀或萎缩,可能存在问题。尝试进行简单的足部和膝关节动作,如踮脚尖、屈膝等。如果在这些动作过程中,感觉到跖肌部位疼痛、无力或者活动范围受限,可能提示跖肌存在异常。
跖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触诊
医生会用手指触摸跖肌,检查其张力、有无压痛、结节等情况。在肌肉拉伤时,触诊会发现局部压痛明显,肌肉可能会有紧张、条索状的感觉。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观察跖肌是否影响了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检查踝关节跖屈和背屈的角度,以及膝关节的屈伸范围,评估跖肌在关节活动中的功能。
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跖肌的结构,包括肌腹和肌腱部分。在肌肉拉伤时,可以看到肌肉纤维的连续性中断、血肿形成等情况;在肌肉萎缩时,可以观察到肌肉厚度变薄等变化。
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跖肌的损伤程度、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周围组织的病变。可以发现肌肉拉伤后的水肿、出血等细微变化,对于诊断复杂的肌肉疾病很有帮助。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跖肌是否存在损伤。当跖肌受损时,肌细胞破裂,CK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CK水平升高。
肌电图检查
如果怀疑跖肌的异常是由于神经源性因素导致,如神经损伤或神经肌肉疾病,可以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神经传导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