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心血管内科,普通内科

颈动脉

田洪波
田洪波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颈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

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大脑的重要通道。

对维持大脑正常的血液灌注和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位置

颈动脉分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总动脉位于颈部两侧,在胸锁乳突肌的内侧。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而颈外动脉主要供应头面部的软组织等结构。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颈动脉管壁从内向外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是最内层,表面光滑,由内皮细胞组成,可以减少血流阻力。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能够承受血压的变化,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管径大小,从而调节血流。外膜是最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起到保护和支持血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主要功能是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大脑和头面部的组织器官。通过自身的弹性和血管平滑肌的调节,能够根据身体的生理需求,如在运动、思考等不同状态下,调整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保证大脑等器官的血液供应稳定。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因为这些脂肪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建议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其中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的可能性。过量的盐会使血压升高,加重颈动脉的负担。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同时要注意减少加工食品和咸味零食的摄入。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颈动脉的血液供应。适当的颈部伸展、旋转等运动可以增加颈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减轻颈部血管的压力。但要注意运动幅度,避免过度扭转造成损伤。比如简单的颈部左右侧屈、前后屈伸运动,每次保持10-15秒,重复进行几次。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颈动脉的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姿势、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保持良好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伏案工作,防止颈部血管受压。工作一段时间后应适当活动颈部,减轻颈部肌肉紧张。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过量饮酒也会影响血压和血脂,增加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体重

肥胖是颈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轻颈动脉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颈动脉形态

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是管状结构,从心脏向上延伸至头部,走行较为规则。其管径大小在个体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但一般颈总动脉直径约为6-8mm,颈内动脉稍细,颈外动脉更细一些。血管壁在超声等检查下应该是光滑的,没有明显的增厚或狭窄。

正常颈动脉

正常颈动脉的内膜光滑,没有斑块形成,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管弹性正常,能够根据身体的生理需求进行适当的调节。

异常颈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最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是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斑块。斑块可以是软斑块、硬斑块或混合斑块。软斑块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颈动脉狭窄

可以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多种原因引起。狭窄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

颈动脉扭曲或扩张

先天性因素或动脉硬化等后天因素可能导致颈动脉扭曲变形或局部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会引起严重的出血。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颈动脉的异常症状有头晕和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黑矇等。

头晕和眩晕

当颈动脉狭窄或供血不足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会出现头晕、眩晕的症状,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不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完全恢复。这是因为颈动脉内的斑块等病变导致局部血流短暂中断或减少。

黑矇

是指单眼突然出现短暂的视力丧失,就像眼前被一块黑色的布遮住一样。这是由于颈动脉病变影响到眼动脉的供血。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影响颈动脉的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这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容易导致脂质沉积。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颈动脉内膜,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高血脂

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颈动脉病变的几率升高。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在安静状态下,站在镜子前观察颈部两侧。正常情况下,颈动脉搏动比较柔和。如果发现搏动异常强烈或局部有膨出,可能提示颈动脉有病变,如动脉瘤等。可以轻轻触摸颈部两侧,感受颈动脉的搏动。同时可以对比两侧搏动是否一致,包括搏动的强度、节律等。如果一侧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存在颈动脉狭窄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

颈动脉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听诊

医生使用听诊器在颈部颈动脉处听诊,主要听是否有血管杂音。如果有血管杂音,可能提示颈动脉狭窄或血管畸形等异常情况。

触诊

检查颈动脉的搏动情况,包括搏动的位置、强度、节律等。同时可以触摸颈部是否有肿块,这可能与颈动脉瘤等有关。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是否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性质等。还能测量血管的管径和血流速度,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这些检查可以更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的全貌,包括血管的走行、有无狭窄或扩张、血管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诊断复杂的颈动脉疾病,如颈动脉夹层等有较高的准确性。

实验室检查

血脂检查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血脂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血脂检查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血糖检查

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因为糖尿病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其他检查

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

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将超声探头通过导管送入颈动脉内进行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血管壁的结构和斑块的详细情况,尤其适用于评估颈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以动态地显示颈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病变。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主要用于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前的精确诊断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J].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005):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