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肌肉是指附着在髋关节周围的一系列肌肉。
对人体的运动、姿势维持以及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侧
主要有髂腰肌,它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二者会合后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外侧
包括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臀小肌在其深面,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
后侧
有臀大肌,它是臀部最浅层的肌肉,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此外,还有一些深层的小肌肉,如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等,它们位于臀部深层,起于骨盆内面,止于股骨大转子附近。
髋部肌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腹是肌肉的中间部分,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能够收缩产生力量。肌腱则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坚韧结缔组织,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递到骨骼上,从而引起关节的运动。
髋部肌肉具有运动功能、稳定功能等。
前侧肌肉
髂腰肌是主要的髋关节屈肌,在行走、跑步时,负责抬腿向前迈进的动作,同时在坐起和弯腰等动作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外侧肌肉
臀中肌和臀小肌主要负责髋关节的外展,即让大腿向身体两侧打开的动作,对于维持人体在行走、跑步时的骨盆稳定和身体平衡至关重要。阔筋膜张肌可协助髋关节屈和外展。
后侧肌肉
臀大肌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肉之一,主要功能是髋关节伸,在站立、行走、跑步、爬楼梯等动作中,臀大肌收缩可使大腿向后伸展,推动身体前进。梨状肌等深层小肌肉则主要协助髋关节外旋等动作。
髋部周围的肌肉共同协作,像一个稳定的支架一样,维持髋关节的正常位置和稳定性,使人体在各种姿势和运动中保持平衡。特别是在单腿站立或进行复杂的运动时,这些肌肉的稳定作用更加明显。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素,像鸡胸肉、鱼虾、豆类、蛋类、奶制品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以每100克鸡胸肉为例,其含有的蛋白质约为20克左右,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部分需求。维生素对于肌肉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维持也非常重要。其中,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可通过食用深海鱼、蛋黄、奶制品等获取,也可适当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利于肌肉组织的修复,可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草莓、西兰花等。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全身肌肉的耐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髋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针对髋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深蹲、臀桥、侧抬腿、蚌式开合等动作,可以有效增强髋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以深蹲为例,双脚与肩同宽或略宽,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然后起身,重复进行,每次进行3组,每组10-15次。
髋部肌肉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注意保暖等。
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以免增加髋部肌肉的负担和压力,导致肌肉失衡或损伤。
避免长时间重复性的髋部运动,如长时间的跑步或跳舞等,要注意适当休息和调整。在进行体力劳动或运动时,要注意正确的动作技巧和姿势,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或扭伤。
寒冷的天气要注意髋部的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避免髋部肌肉受冷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和关节活动。
正常髋部肌肉
健康的髋部肌肉应该是饱满、匀称且富有弹性的。从外观上看,臀部的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等肌肉应该呈现出自然的圆润和隆起,大腿前侧的髂腰肌和外侧的阔筋膜张肌等也应与身体整体比例协调,无明显的萎缩或肥大现象。
异常髋部肌肉
可能由于长期卧床、神经损伤、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髋部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松弛,皮肤出现褶皱,力量减弱等。
过度的运动训练或某些疾病可能导致髋部肌肉肥大,如进行大量力量训练的运动员,其髋部肌肉可能会异常发达,但如果是病理性的肌肉肥大,则可能伴有疼痛、僵硬等不适症状。
髋部肌肉异常症状有肌肉拉伤、肌肉痉挛、臀肌挛缩、神经源性肌肉损伤等。
多由于运动时突然的剧烈拉伸或扭曲引起,表现为髋部疼痛,尤其是在受伤的肌肉处,疼痛可在活动时加重,局部可能出现肿胀、压痛,肌肉收缩或拉伸时疼痛加剧,严重时会影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
通常是由于肌肉疲劳、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髋部肌肉突然发生强直性收缩,导致疼痛和肌肉僵硬,疼痛一般较为剧烈,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痉挛缓解后,局部仍可能有酸痛感。
可能与反复的臀部注射、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臀部肌肉萎缩、纤维化,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在屈曲、内收、内旋时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走路外八字、跑步时呈跳跃步态等特殊的姿势改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可导致支配髋部肌肉的神经功能受损,引起肌肉无力、萎缩,同时可能伴有下肢的麻木、疼痛、放射性痛等症状,严重影响髋关节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影响髋部肌肉因素有年龄、运动习惯、营养状况、疾病因素、外伤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髋部肌肉会逐渐出现生理性的退变,肌肉力量和质量下降,柔韧性降低,这增加了髋部损伤和疾病的发生风险。
长期不运动或过度运动都可能对髋部肌肉产生不良影响。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力量减弱;而过度运动、运动姿势不正确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则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劳损等损伤。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缺乏,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修复和功能维持,增加肌肉疾病的发生几率。
一些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等,可能会影响髋部肌肉的神经支配、代谢或血液循环,导致肌肉病变。
髋部受到直接的外力撞击、摔倒、扭伤等外伤,可能会损伤髋部肌肉、骨骼和关节,引起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问题。
可以进行单腿站立测试,单腿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观察能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能够稳定站立30秒以上说明髋部肌肉力量较好。还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抬腿动作,如仰卧位直腿抬高,若能轻松将腿抬高至与床面成90度角,且无明显疼痛和困难,也表明髋部肌肉力量正常。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尝试向前弯腰,用双手去触碰脚尖,观察手指能够达到的位置。如果能够轻松触摸到脚尖,说明髋部柔韧性较好;若距离脚尖较远,则可能存在髋部柔韧性不足的问题。另外,也可以进行侧抬腿测试,侧卧位,上方的腿伸直缓慢向上抬起,若能抬起至与下方腿成一定角度(如60度以上),则说明髋部外展肌群的柔韧性正常。
髋部肌肉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医生会观察髋部的外观,包括肌肉的形态、有无萎缩或肥大、皮肤颜色和有无瘢痕等,同时观察患者的姿势和步态,如是否有跛行、鸭步等异常步态。
触诊
通过触摸髋部肌肉,检查肌肉的紧张度、有无压痛、肿块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拉伤、炎症或其他病变。在触诊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馈来确定疼痛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关节活动度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动作,以评估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同时观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疼痛、卡顿或异常响声等情况,从而判断髋部肌肉和关节的功能状态。
X线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髋关节的骨骼结构,包括股骨头、髋臼、股骨颈等部位,有助于发现骨折、脱位、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等骨骼病变。虽然X线对肌肉本身的显示有限,但可以通过观察骨骼的形态和位置变化,间接推断髋部肌肉是否存在问题,如肌肉挛缩可能导致髋关节的位置改变。
CT检查
对于复杂的骨折、骨肿瘤、髋关节脱位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骨骼三维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性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CT扫描观察到肌肉周围的肿胀、出血等情况,但对于肌肉的细微病变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髋部肌肉的形态、结构和信号变化,对于诊断肌肉拉伤、撕裂、炎症、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MRI还可以显示肌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指标,可以帮助诊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累及髋部肌肉,引起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例如,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肌酸激酶检测
当髋部肌肉发生损伤、炎症或病变时,肌细胞内的肌酸激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因此,检测肌酸激酶有助于早期诊断肌肉损伤和疾病,尤其是在怀疑有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肌肉病变时,肌酸激酶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来判断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神经源性肌肉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髋部肌肉无力、萎缩等情况,肌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它可以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关节造影检查
将造影剂注入髋关节腔,然后通过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造影剂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以了解髋关节的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诊断髋关节的滑膜炎、关节囊损伤、髋臼盂唇损伤等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些疾病也可能会影响髋部肌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