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口腔科

翼外肌

张丽雯
张丽雯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口腔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翼外肌是咀嚼肌的一部分。

在人体的口腔颌面颈部的运动和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

与其他咀嚼肌协同工作,参与下颌骨的各种运动。

位置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主要有上、下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两头之间夹有翼静脉丛和上颌动脉的分支。肌纤维向后外方走行,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及关节囊和关节盘。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上头纤维呈水平向后外方,下头纤维则向后上方走行。这种走向使得翼外肌在收缩时能够产生不同方向的力量,从而实现下颌骨的复杂运动。翼外肌由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下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发出后,分出分支支配翼外肌,确保其能够接收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并准确执行。主要由上颌动脉的分支供血。上颌动脉在颞下窝内发出分支,为翼外肌提供丰富的血液,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翼外肌具有参与下颌运动、维持关节稳定等功能。

参与下颌运动

协助开口

翼外肌是主要的开口肌之一。当下颌骨需要进行开口动作时,翼外肌下头收缩,牵拉下颌颈向前,使下颌骨体向下后方移动,从而实现开口。如果翼外肌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开口受限或开口异常。

辅助闭口

在闭口运动中,翼外肌上头发挥作用,与其他闭口肌协同工作,使下颌骨回到闭口位,维持下颌关节的正常位置和咬合关系。

下颌侧方运动

一侧的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这对于咀嚼过程中牙齿的磨合和食物的充分咀嚼非常重要。在咀嚼食物时,我们常常需要下颌骨进行侧方运动来调整牙齿的咬合位置,以便更好地咬碎和研磨食物。

维持关节稳定

翼外肌通过其与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连接,对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在咀嚼和下颌运动过程中,它能够帮助保持关节盘与髁突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确保颞下颌关节的顺畅运动和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翼外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促进翼外肌的修复和生长。同时,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苹果、橙子等,这些营养物质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传导和代谢功能至关重要。长期过度咀嚼硬物,如坚果、口香糖等,会使翼外肌过度疲劳和紧张,增加翼外肌损伤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咀嚼硬物,以保护翼外肌及颞下颌关节。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口腔运动来锻炼翼外肌,如缓慢地张口闭口、左右移动下颌、前伸和后缩下颌等。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翼外肌的力量和灵活性,提高其功能。但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口腔卫生,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因为口腔内的炎症和感染可能会扩散至翼外肌周围,引发翼外肌的炎症和疼痛。尽量避免一些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单侧咀嚼、紧咬牙、夜磨牙等。单侧咀嚼会导致两侧翼外肌受力不均,长期可能引起一侧翼外肌过度发达,另一侧萎缩,影响面部对称性和下颌关节的功能;紧咬牙和夜磨牙则会使翼外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肌肉疲劳和损伤。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翼外肌形态

翼外肌整体呈三角形,上头较小,下头较大且宽厚。从侧面看,其肌腹较为丰满,肌纤维排列紧密且有序,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以适应其在咀嚼运动中所承受的各种力量。

正常翼外肌

正常的翼外肌在生理状态下,肌肉的色泽、质地均匀,肌纤维排列整齐,无明显的萎缩或肥大现象。在功能上,能够正常地收缩和舒张,完成下颌骨的各种运动,且运动过程中协调顺畅,无疼痛、卡顿或受限等异常情况。

异常翼外肌

翼外肌痉挛

主要由于咀嚼肌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翼外肌持续性收缩,导致下颌运动受限,开口困难,疼痛常位于颞下颌关节区深部及翼外肌附着处,一般为钝痛,在咀嚼和张口时疼痛加重。

翼外肌挛缩

多因外伤、感染或长期不良口腔习惯等导致翼外肌纤维组织发生瘢痕性挛缩。可引起下颌骨向患侧偏斜,面部不对称,患侧下颌骨运动受限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张口和侧方运动时。

翼外肌肥大

可能与长期过度使用咀嚼肌、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翼外肌体积增大,可导致下颌骨位置改变,出现咬合紊乱,同时可能伴有面部外形的改变,如下颌角变宽等。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翼外肌异常症状有疼痛、张口受限、咬合紊乱、面部不对称等。

疼痛

是翼外肌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周围疼痛,尤其在张口、咀嚼时疼痛加剧,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颈部等部位。

张口受限

翼外肌的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下颌骨的运动范围,导致张口度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张口,影响进食和言语。

咬合紊乱

当翼外肌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引起下颌骨位置的改变,从而导致牙齿咬合关系不正常,出现咬合疼痛、牙齿磨损等问题。

面部不对称

由于翼外肌病变导致下颌骨运动异常和偏斜,长期可引起面部两侧肌肉发育不均衡,出现面部不对称的外观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影响翼外肌的因素有外伤、炎症、精神因素、不良习惯、年龄增长等。  

外伤

如面部受到外力撞击,可能损伤翼外肌及其周围组织,导致肌肉出血、肿胀、撕裂等,进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炎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炎症,若扩散至翼外肌周围,可引起翼外肌的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咀嚼肌紧张度增加,其中包括翼外肌,使其处于持续收缩状态,久而久之引发肌肉疲劳和功能异常。

不良习惯

单侧咀嚼、紧咬牙、夜磨牙等不良口腔习惯,会使翼外肌长期承受不正常的压力和负荷,增加其发生病变的风险。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组织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翼外肌也不例外。肌肉力量逐渐减弱,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且恢复能力也不如年轻时期。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可以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是否对称,有无下颌偏斜的情况。若发现面部明显不对称或下颌有偏斜,可能提示翼外肌存在异常。尝试尽量张大嘴巴,测量上下切牙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张口度约为3.7-4.5厘米,如果张口度明显小于此范围,可能存在翼外肌功能受限的问题。在咀嚼食物时,注意是否有颞下颌关节周围疼痛、耳部疼痛或下颌运动受限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翼外肌异常有关。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

翼外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患者的面部外形、下颌骨位置及张口闭口时的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面部不对称、下颌偏斜、张口受限等异常表现,初步评估翼外肌是否存在问题。

触诊

医生用手指触摸颞下颌关节区及翼外肌附着处,检查有无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度增加等情况。若在翼外肌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提示翼外肌可能存在炎症或损伤。

下颌运动检查

让患者进行张口、闭口、侧方运动和前伸后缩运动等,观察下颌运动的范围、方向、流畅性以及是否有疼痛或卡顿现象,以评估翼外肌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拍摄颞下颌关节侧位片、开口位片和闭口位片等,观察下颌骨髁突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关节窝的关系,间接判断翼外肌的功能是否正常。虽然X线检查对软组织的显示有限,但对于一些因翼外肌病变导致的下颌骨位置改变等情况仍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颞下颌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包括翼外肌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有助于发现翼外肌的病变,如肿瘤、炎症引起的肿胀以及外伤导致的骨折等情况。同时,CT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图像信息,以便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翼外肌的内部结构,如肌肉纤维的走向、有无水肿、出血、纤维化等病变。在诊断翼外肌的炎症、损伤、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评估翼外肌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通过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炎症反应。若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提示可能有炎症存在,结合临床症状,可考虑是否为翼外肌周围的感染性炎症累及翼外肌。

风湿三项

包括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主要用于排查风湿性疾病。某些风湿性疾病可能累及颞下颌关节及翼外肌,导致关节疼痛和肌肉功能障碍,通过风湿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血清肌酶检查

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当翼外肌发生损伤或病变时,这些肌酶可能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肌酶水平升高。因此,血清肌酶检查可作为评估翼外肌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将电极插入翼外肌或其附近的肌肉,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翼外肌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对于诊断翼外肌痉挛、麻痹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美青,夏防汛,et al.三种不同咬合者翼外肌磁共振影像形态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2):4.
[2]甘业华,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磁共振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029(006):32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