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主要负责食物的初步消化。
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维持人体营养摄取和正常生理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空腹时,胃可能位置较高且体积较小;当进食后,胃会扩张并向下移动。其入口(贲门)与食管相连,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出口(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位于第1腰椎体右侧。
黏膜层是胃的最内层,表面有许多小凹,称为胃小凹,是胃液分泌的主要部位。由上皮细胞、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上皮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固有层含有大量的胃腺,包括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这些腺体会分泌胃液中的各种成分,如胃酸、胃蛋白酶原等。黏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这些结构为胃黏膜提供营养和神经支配。肌层是胃壁的主要动力层,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分别是内层的斜行肌、中层的环形肌和外层的纵行肌。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能够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浆膜层是胃的最外层,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在胃的表面,起到润滑和保护胃的作用,减少胃与周围器官之间的摩擦。
胃具有储存消化和排空食物、分泌胃液、胃黏膜自我保护功能等功能。
当食物进入胃后,胃通过其可扩张的特性来储存食物,胃壁的平滑肌舒张,使胃能够容纳大量的食物。同时,胃的蠕动开始发挥作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的蠕动是一种有规律的、环形的肌肉收缩运动,它从胃体开始,向幽门方向推进,能够将食物研磨成更小的颗粒,形成食糜。然后,食糜通过幽门缓慢地进入十二指肠,这个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速度取决于食物的种类和性质,例如,液体食物排空较快,固体食物排空较慢;碳水化合物排空速度比蛋白质快,蛋白质又比脂肪快。
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主要成分包括胃酸(主要是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胃酸能够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将其水解为多肽。黏液则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自身的消化。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它能够与维生素B₁₂结合,促进维生素B₁₂在回肠的吸收,对于红细胞的生成等生理过程非常重要。
胃黏膜具有多种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胃黏膜上皮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黏液,黏液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厚约0.5-1.5mm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这层屏障可以中和胃酸,使胃腔内的胃酸不能直接接触胃黏膜上皮细胞,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另一方面,胃黏膜还具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和细胞更新能力。丰富的血液供应可以为胃黏膜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能够带走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同时,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很快,每3-5天就会更新一次,这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生理节律。例如,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一般来说,早餐应在起床后1-2小时内进食,午餐在中午12点左右,晚餐在傍晚6-7点左右。食物应多样化,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等。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同时,应控制脂肪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因为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胃黏膜。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对胃的健康很有好处。例如,散步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胃排空,一般建议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后进行散步,每次30分钟左右。慢跑能够增强腹部肌肉力量,间接对胃起到按摩作用,促进胃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饭后立即跑步。可以在睡前或饭后1-2小时进行简单的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速度适中。这样可以促进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缓解胃部不适。
胃的日常养护一般有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持情绪稳定等。
充足的睡眠对于胃的正常功能维护非常重要。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包括胃黏膜的修复。一般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而且,睡眠姿势也可能影响胃的状态,如睡觉时头部稍高的姿势可以防止胃酸反流。
情绪波动会影响胃的功能。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会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影响胃液的分泌。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更容易患上胃炎等胃部疾病。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正常胃
正常胃在未进食时处于相对收缩状态,胃壁厚度均匀,黏膜光滑平整,蠕动正常。在进食后,胃会根据食物量适当扩张,然后通过蠕动将食物进行消化和排空。
异常胃
是胃黏膜的炎症,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常由药物、酒精、应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能出现糜烂和出血。慢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病理改变包括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等。
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胃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小弯侧和幽门部,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周围黏膜常有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是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钝痛、胀痛、灼痛等。
是胃部的恶性肿瘤,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胃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贫血、黑便等症状。胃癌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的肿物、溃疡、糜烂等异常改变,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胃的异常症状有腹痛、腹胀、嗳气、反酸和灼烧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
是胃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发作时间因疾病而异。例如,胃溃疡的疼痛通常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呈节律性发作;而胃炎的腹痛可能相对较不规律,程度也轻重不一。
主要是由于胃排空障碍、胃肠动力不足或产气过多等原因引起。当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排空,或者在消化过程中产生过多气体,就会导致胃部胀满不适。这种症状在进食过多、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后可能会加重。
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和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胃内气体增多,或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原因导致。频繁嗳气可能与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有关。
反酸是指胃酸反流至食管,患者会感觉到酸性物质从胃反流到口腔。灼烧感主要是由于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引起的,也称为烧心。这种症状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等疾病,特别是在弯腰、平卧等姿势下,胃酸更容易反流,症状可能会加重。
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口腔强力排出的动作。恶心呕吐可能是由于胃部受到刺激,如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胃部炎症等原因引起的。严重的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可能是由于食管或贲门部位的病变引起,也可能与胃部疾病有关。例如,胃癌侵犯食管下段或贲门时,会导致食管狭窄,从而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此外,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和瘢痕形成也可能导致吞咽困难。
呕血是指呕吐物中含有血液,一般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常见于胃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导致的胃黏膜血管破裂。黑便主要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氧化等过程,变成黑色的硫化铁,随粪便排出体外。出现呕血黑便通常提示上消化道有较严重的出血情况。
影响胃的因素有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增加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酒精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生素等可能会对胃产生不良影响。NSAIDs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容易导致胃炎和胃溃疡。
腹部受到外伤、剧烈运动等物理因素可能会损伤胃。例如,腹部受到撞击后,可能会引起胃壁的挫伤甚至破裂。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部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定植,产生尿素酶等有害物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并且与胃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胃酸分泌减少。这种疾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一些胃部疾病有遗传倾向,如胃癌。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其亲属患胃癌的风险会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的突变等因素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胃黏膜细胞的生长、修复和癌变等过程。
生活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污染物等可能会对胃健康产生影响。例如,长期暴露于含铅等重金属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影响胃的神经调节和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胃的功能。如前面提到的,不良情绪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异常,增加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
注意自己是否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嗳气等胃部不适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偶尔出现,可能是饮食等因素引起的短暂胃肠功能紊乱;但如果症状频繁发作,如每周都有几次腹痛或腹胀,就可能提示胃部存在疾病。当出现胃部不适时,回忆一下近期的饮食情况。如果每次食用某种特定食物后都会出现胃部症状,如食用辛辣食物后就会腹痛,那么可能是这种食物对胃造成了刺激,或者是本身胃对该食物耐受性差。
胃的常用检查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胃液分析
通过抽取胃液来检测胃液的成分,包括胃酸的分泌量、胃蛋白酶原的含量等。例如,在胃泌素瘤患者中,胃酸分泌量会显著增加;而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酸分泌量可能减少,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可能降低。
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下取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然后检测呼出气体中的分解产物,从而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则是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若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产生尿素酶,会使试剂变色,提示感染。
血清学检查
可以检测与胃相关的一些标志物,如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及其比值,还有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等。这些标志物对于诊断胃炎、胃癌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降低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可能提示胃黏膜萎缩,是胃癌的一个风险因素。
X线钡餐检查
患者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后,通过X线透视或摄片来观察胃的轮廓、形态、蠕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充盈缺损、龛影等异常表现。这种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如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
CT可以清晰地显示胃壁的厚度、胃周围的淋巴结以及是否有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等情况。对于胃癌的分期、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胃癌患者中,CT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是否已经转移到附近的肝脏、胰腺等器官。
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部疾病最直观、最准确的方法之一。通过将胃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黏膜情况,包括是否有炎症、溃疡、肿物等。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对于怀疑胃癌的患者,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步骤。此外,现在还有无痛胃镜技术,能够减轻患者检查过程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