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骨科

骨内膜

陈坚
陈坚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骨内膜是骨膜的内层,分细胞形成层和纤维层。

细胞形成层具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在骨的生长、修复和重塑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纤维层则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对骨组织起营养和保护作用。

位置

骨内膜衬于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以及中央管和穿通管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在骨的内部腔隙表面,与骨组织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分为细胞成分、纤维成分。  

细胞成分

成骨细胞

呈矮柱状或立方形,有细小的突起,核圆形,位于细胞的一端。它能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如胶原蛋白等,促进骨的形成。

破骨细胞

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直径可达100μm。它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凹陷内,可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和吸收骨质。

骨衬里细胞

是一种扁平的细胞,覆盖在静止的骨表面,可阻止破骨细胞与骨基质的接触,对骨吸收起抑制作用。

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纤维成分

主要是胶原纤维,这些纤维相互交织成网状,为骨内膜提供了一定的韧性和支持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具有骨的生长与塑造、骨的修复与再生、维持骨的代谢平衡等。

骨的生长与塑造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内膜中的成骨细胞不断分泌骨基质,促进骨的纵向和横向生长,使骨骼不断变长、变粗。同时,根据身体的力学需求,对骨的形态进行塑造和调整。

骨的修复与再生

当骨组织受到损伤,如骨折时,骨内膜中的细胞会迅速增殖和分化。成骨细胞形成新的骨组织,促进骨折愈合;破骨细胞则清除坏死或受损的骨组织,为新骨的生长创造条件。

维持骨的代谢平衡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协同作用,使骨组织不断进行重建,以适应身体的生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骨内膜通过调节钙、磷等矿物质在骨组织中的沉积和释放,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丰富的钙元素,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内膜正常的成骨功能,促进骨基质的合成。如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钙在骨内膜处的沉积,增强骨的强度。瘦肉、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摄入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内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草莓、西兰花等,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骨基质的重要成分,对维持骨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血液供应,为骨内膜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有利于骨内膜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挥。包括举重、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通过对骨骼施加适当的压力和刺激,可促进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训练可帮助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减少骨骼和关节的损伤风险,间接保护骨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日常养护有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保持良好的姿势、防止外伤等。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过度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抑制骨内膜成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量减少;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影响骨细胞的功能,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姿势

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可使骨骼均匀受力,减少局部骨骼的过度压力和磨损,有利于骨内膜维持正常的骨代谢平衡。

防止外伤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跌倒、碰撞等外伤,以免损伤骨组织和骨内膜,影响骨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形态

骨内膜通常是一层薄而连续的膜状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排列较为紧密,与骨组织的表面形态相适应。在骨小梁表面,骨内膜细胞呈扁平状,紧密贴合在骨小梁上;在骨髓腔面,骨内膜细胞则相对较为规则地排列成单层或多层。

正常骨内膜

正常骨内膜的细胞和纤维成分比例适宜,细胞形态正常,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处于平衡状态,能够维持骨组织的正常生长、修复和代谢。在影像学检查中,正常骨内膜通常不会单独显影,但可以通过观察骨组织的整体形态和结构来间接判断其是否正常。

异常骨内膜

炎症反应

如骨髓炎时,细菌感染可引起骨内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骨内膜充血、水肿,细胞成分增多,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调,出现骨质破坏和增生同时存在的现象。

肿瘤侵犯

骨肿瘤,如骨肉瘤,肿瘤细胞可侵犯骨内膜,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可能会异常增殖,形成肿瘤性骨组织,同时破骨细胞的活性也可能增强,导致骨质破坏。

内分泌紊乱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刺激骨内膜的破骨细胞,使其活性增强,导致骨质大量吸收,骨内膜结构紊乱,引起骨质疏松、骨囊肿等病变。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病理性骨折等。

疼痛

骨内膜异常时,常出现局部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如炎症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肿瘤侵犯引起的疼痛可能为进行性加重的剧痛。

肿胀

由于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骨内膜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或增生,可引起病变部位的肿胀。

活动受限

当骨内膜异常影响到关节周围的骨组织时,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病理性骨折

骨内膜病变导致骨质破坏、骨强度下降时,在轻微外力作用下甚至无明显外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影响骨内膜的因素有营养因素、激素水平、物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

营养因素

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或比例失调,可影响骨内膜的正常功能,导致骨代谢异常。

激素水平

甲状旁腺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对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有重要影响。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内膜的骨吸收增加,易引发骨质疏松症。

物理因素

长期不运动或过度运动、外伤等物理因素可影响骨内膜的血液循环和力学刺激,导致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异常。

疾病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全身性疾病可影响骨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骨病的发生风险。

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某些药物,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导致骨内膜功能异常,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关注自身是否有骨骼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症状,尤其是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些症状,可能提示骨内膜存在问题。反思自己的饮食是否均衡,是否缺乏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日常运动量是否过少或过多;是否有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骨内膜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

骨内膜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病变部位是否有肿胀、畸形、皮肤颜色改变等外在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内膜异常。

触诊

通过触摸病变部位,感受温度、压痛程度、有无肿块等,了解骨内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如局部压痛明显,可能提示骨内膜有炎症或损伤。

关节活动度检查

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若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与骨内膜病变影响到关节周围的骨组织有关。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观察骨的整体形态、结构和密度变化。对于骨内膜病变,如骨质破坏、增生、骨折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组织的细节,对于骨内膜的微小病变、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等的诊断价值更高,可发现X线检查难以察觉的病变。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清晰显示骨内膜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如骨髓腔的病变、骨膜下的软组织肿胀等,对于诊断骨内膜的炎症、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例如,血钙水平异常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导致的骨内膜病变有关;碱性磷酸酶升高常见于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的情况,如骨折愈合期或骨肿瘤等。

骨髓检查

对于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或骨髓病变累及骨内膜的情况,骨髓穿刺和活检可帮助明确诊断,了解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浸润骨内膜等。

其他检查

骨密度检查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等技术测量骨密度,可评估骨内膜的成骨功能和骨量情况,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等与骨内膜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核素骨显像

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剂注入体内,通过显像仪器观察骨骼对显像剂的摄取情况,可早期发现骨内膜的病变部位和范围,对于诊断骨肿瘤、骨转移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吴其常.保留骨内膜的胫骨截骨延长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10):597-600.
[2]郑军,董福慧.骨内膜成骨的动物模型[J].中国骨伤, 2000, 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