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群肌肉是人体肌肉系统中的一部分。
主要位于身体的内侧部位,包括大腿内侧群肌肉、足部内侧群肌肉等。
不同部位的内侧群肌肉在身体的运动、稳定及姿态维持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大腿内侧群肌肉
位于大腿内侧,主要包括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等。这些肌肉起于耻骨支、坐骨支等部位,向下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或胫骨上端内侧。
足部内侧群肌肉
在足底内侧,有踇展肌、踇短屈肌、踇收肌等。踇展肌起自跟骨结节内侧及舟骨粗隆,止于踇趾近节趾骨底内侧;踇短屈肌位于足底中部,在踇展肌的外侧,起自骰骨和第3楔骨的跖面,止于踇趾近节趾骨底;踇收肌起自第2、3、4跖骨底等,止于踇趾近节趾骨底外侧。
大腿内侧群肌肉整体呈扁带状或三角形,多为羽状肌。例如长收肌,呈三角形,起自耻骨上支前面,肌束斜向外下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1/3部;短收肌近似三角形,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起自耻骨下支,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1/3部。足部内侧群肌肉踇展肌肌腹较厚,踇短屈肌有两个头,内侧头较大,踇收肌则有斜头和横头,肌腱分别附着于相应的趾骨,且周围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腱鞘等结构包裹,以保证其正常的滑动和功能发挥。
内收功能
主要作用是使髋关节内收,即将大腿向身体中线靠拢,如在站立时双腿并拢、行走时两腿交叉等动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辅助旋转功能
部分肌肉如大收肌,还可协助髋关节的旋外和旋内运动,使大腿在髋关节处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有助于身体转向和调整姿势。
稳定骨盆功能
在行走、跑步等运动中,通过收缩来稳定骨盆,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防止骨盆过度倾斜或旋转。
维持足弓功能
协同作用维持足内侧纵弓的形态和稳定性,如踇展肌通过其收缩可提升足内侧缘,与其他肌肉一起支撑足弓,使足部在行走和站立时能够更好地分散身体重量,缓冲震荡。
控制趾关节运动功能
负责控制踇趾的屈伸及内收外展等动作,如踇短屈肌可使踇趾屈曲,踇收肌可使踇趾内收,对于行走时的抓地动作和足部的精细运动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素,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内侧群肌肉的维持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碳水化合物可为肌肉运动提供能量,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复杂碳水化合物,能缓慢释放能量,维持肌肉持续的运动能力。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摄取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钾、镁等营养素,这些成分有助于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促进肌肉健康。
可进行侧卧抬腿内收练习,侧卧在瑜伽垫上,下方的腿伸直贴地,上方的腿伸直缓慢向上抬起,感受大腿内侧的收缩,每组15-20次,进行3-4组。坐在瑜伽球上,双腿用力夹紧球,保持一定时间后放松,重复多次,可有效锻炼大腿内侧肌肉的收缩能力。可在地面上放置一些毛巾或小物件,用脚趾尝试去抓握,每次练习2-3分钟,可增强足部内侧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抬起足跟,尽量用足尖站立,保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有助于锻炼包括足部内侧群肌肉在内的整个小腿和足部肌肉。
内侧群肌肉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适度休息、注意保暖等。
无论是站立、坐立还是行走,都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盘腿坐、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减少对内侧群肌肉的过度拉伸或压迫。
避免长时间连续的运动或站立,给内侧群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防止肌肉疲劳和损伤。在长时间活动后,可适当进行腿部和足部的放松活动,如拉伸、按摩等。
寒冷天气时要注意腿部和足部的保暖,可穿戴保暖的衣物和鞋子,避免内侧群肌肉因受冷而痉挛或血液循环不畅。
在体表观察,大腿内侧群肌肉发达的人,其大腿内侧线条较为清晰,肌肉饱满且富有弹性,无明显的凹陷或突出异常。足部内侧群肌肉正常时,足弓形态良好,足底内侧饱满,无扁平足或高弓足等异常表现,脚趾活动灵活,无畸形。
正常内侧群肌肉
正常的内侧群肌肉具有良好的收缩力和柔韧性,能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协调完成各种动作。在肌肉力量方面,能够满足身体日常活动和运动的需求,如正常的行走、跑步、跳跃等,不会出现无力或疲劳过早的现象。在肌肉长度和弹性方面,保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既能充分伸展又能有效收缩,不会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
异常内侧群肌肉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损伤、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等,导致肌肉纤维变细,肌肉体积缩小,进而影响其功能,出现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
通常是由于运动过度、姿势不当或突然的外力作用等,使肌肉纤维撕裂,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运动障碍。
常因寒冷刺激、电解质紊乱、疲劳等因素诱发,肌肉突然发生强直性收缩,产生剧烈疼痛,肌肉僵硬,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内侧群肌肉异常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肌肉无力、畸形等。
是内侧群肌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刺痛、胀痛或酸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肌肉的起止点或损伤处,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当内侧群肌肉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如大腿内侧群肌肉损伤可能导致髋关节内收、外旋等动作受限;足部内侧群肌肉异常可能影响足部的屈伸、内收外展及行走功能。
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减弱,难以完成正常的动作或运动,如上下楼梯困难、无法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
长期的内侧群肌肉异常可能导致肢体畸形,如足部内侧群肌肉失衡可引起足弓塌陷或高弓足,大腿内侧群肌肉挛缩可能导致下肢内收畸形等。
影响内侧群肌肉因素有运动因素、营养因素、神经系统因素、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等。
过度运动、运动强度突然增加、运动姿势不正确、缺乏热身和拉伸等,都容易导致内侧群肌肉损伤,如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或比赛时,若未做好充分准备,极易发生大腿内侧群肌肉拉伤。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修复和代谢,增加肌肉损伤和萎缩的风险。长期素食且饮食不均衡的人,可能因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导致肌肉量减少和力量减弱。
神经损伤或疾病可影响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可能会影响下肢内侧群肌肉的神经传导,出现肌肉无力等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逐渐下降,内侧群肌肉也不例外。老年人常因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和关节退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内侧群肌肉相关的问题,如跌倒风险增加等。
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可影响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导致肌肉病变。类风湿关节炎可侵犯关节周围的肌肉,引起肌肉疼痛、无力和萎缩;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和血管病变,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和神经调节,增加肌肉损伤的几率。
可在镜子前观察大腿内侧和足部内侧的肌肉形态,对比两侧是否对称,有无明显的萎缩、肿胀或畸形。同时观察在进行简单动作如站立、行走时,内侧群肌肉的运动是否协调,有无异常的突出或凹陷。用手触摸内侧群肌肉,感受肌肉的紧张度、硬度和有无压痛。在放松状态下,正常的肌肉应柔软且有一定弹性,无明显压痛;若肌肉紧张、有硬结或压痛,则可能存在肌肉损伤或痉挛等问题。
内侧群肌肉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患者的肢体外观,包括大腿内侧和足部内侧的肌肉形态、皮肤颜色、有无肿胀、畸形等,初步判断内侧群肌肉是否存在异常。
触诊
医生用手触摸内侧群肌肉,检查肌肉的质地、张力、压痛情况,以及是否有肿块、条索状硬结等,进一步了解肌肉的状态。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髋关节和足部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内侧群肌肉对关节活动的影响。如检查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度,以及足部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及受限的程度。
肌力检查
通过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肌肉收缩动作,如抗阻力内收大腿、屈伸踇趾等,医生用手施加一定的阻力,评估内侧群肌肉的力量,确定是否有肌力减弱或肌肉瘫痪等情况。
X线检查
可用于检查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因内侧群肌肉异常导致的骨骼畸形,如足弓塌陷、髋关节脱位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帮助医生了解骨骼的病变情况,间接判断内侧群肌肉的问题。
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肌肉拉伤、撕裂、血肿等病变有重要意义。通过超声图像,医生可以观察到肌肉纤维的连续性是否中断、有无积液等异常表现。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准确地显示内侧群肌肉的病变,如肌肉萎缩、炎症、肿瘤等。MRI图像可以提供肌肉内部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范围,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检查
主要检查血常规、血生化、风湿因子、血沉等指标。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炎症感染;血生化检查中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在肌肉损伤时可能会升高,有助于判断肌肉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风湿因子和血沉检查对于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肌肉病变有重要意义。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判断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对于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或损伤,肌电图可显示出异常的电位变化,帮助医生确定病变是位于神经还是肌肉本身,以及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肌肉活检
如怀疑肌肉肿瘤、肌肉营养不良等疾病时,可能需要进行肌肉活检。通过取出少量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肌肉病变的具体性质和病因,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