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肛肠科

肛管

李京向
李京向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肛肠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部分。

主要功能是控制排便。

肛管病变可能会引起痔、肛瘘、肛裂、肛管癌等疾病。

位置

肛管上与直肠相连,下止于肛门,其分界线一般认为在齿状线。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之间的重要解剖标志,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交接形成。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肛管的最内层是黏膜,在齿状线以上的黏膜为柱状上皮,有丰富的黏液腺,能够分泌黏液,有助于粪便的顺利通过;齿状线以下为复层扁平上皮,更适应承受摩擦等外力作用。肛管有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内括约肌是平滑肌,属于不随意肌,它能够持续地保持一定的张力,协助控制排便。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可以根据人的意识进行收缩和舒张,在控制排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肛管具有控便功能、参与排便过程等功能。

控便功能

肛管的内、外括约肌相互协作来控制排便。当直肠内压力正常时,内括约肌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防止粪便失禁。外括约肌在意识控制下可以进一步加强肛管的闭合,维持排便自制。盆底肌也对控便起到辅助作用,能够提升肛管和直肠,维持肛管直肠角,帮助控制粪便的排出。

参与排便过程

当直肠内粪便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反射使内括约肌松弛,同时外括约肌在意识控制下也可以适时放松,盆底肌下降,肛管直肠角变钝,粪便在腹压和直肠收缩力的作用下排出体外。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和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以吸收水分,使粪便体积增大、质地变软,易于排出,减少肛管压力。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1500-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防止干结,有助于排便顺畅。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提肛运动可以增强肛管括约肌的力量,改善控便能力。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然后缓慢站起。深蹲可以锻炼盆底肌肉和下肢肌肉,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有助于肛管的健康。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粗糙的卫生纸过度擦拭,防止损伤肛管黏膜。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定时排便,避免憋便。例如每天早晨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蹲坐导致肛管压力增加。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肛管形态

正常肛管

正常肛管的黏膜完整,括约肌功能正常,没有肿物、溃疡、瘘管等异常结构。排便正常,没有便血、疼痛、脱出等症状。

异常肛管

是肛管和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形成的静脉团。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通常不会出现疼痛,除非发生嵌顿。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肿物,常有肛门不适的感觉。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

肛瘘

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部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组成。常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症状,瘘管外口可能会暂时愈合,但随后又会破溃流脓。

肛裂

是肛管皮肤的全层裂伤后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症状是排便时疼痛,疼痛呈周期性,即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数分钟可缓解,随后又会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再次疼痛。同时伴有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

肛管癌

较为少见,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便血、肛门疼痛、肿块等症状,晚期可能会出现转移症状,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肛管一般有便血、突起与脱出、疼痛、肛门渗液与瘙痒、全身症状、便秘等异常症状。

便血

便血是肛管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颜色和量因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内痔出血一般为鲜红色,点滴而下或喷射状;肛裂出血颜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带血;肛管癌出血可能是持续性的,颜色较暗或呈脓血便。

突起与脱出

主要见于痔和直肠脱垂等疾病。内痔脱出时,肿物可从肛门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可能需要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外痔则表现为肛门外的肿物突起,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

疼痛

肛裂的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外痔在发生血栓或炎症时会出现疼痛;肛瘘在急性发作期,瘘管内感染化脓,会引起肛周疼痛。肛管癌随着肿瘤的生长也会出现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重。

肛门渗液与瘙痒

肛瘘会有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从瘘管外口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外痔、内痔脱出后,由于分泌物增多,也可能导致肛门周围潮湿和瘙痒。

全身症状

肛管癌等严重疾病可能会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长期便血如果得不到控制,也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表现。

便秘

肛管疾病如肛裂患者,因害怕排便时疼痛而强忍便意,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便秘。同时,痔核脱出等情况也可能影响粪便的正常排出,导致便秘。便秘又会进一步加重肛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影响肛管的因素一般有解剖因素、慢性炎症刺激、损伤、静脉回流受阻、不良生活习惯等。

解剖因素

肛管直肠的静脉无静脉瓣,血液容易淤积。而且直肠静脉丛位于疏松的黏膜下层,周围组织对其支持作用较弱,容易发生静脉曲张形成痔。

慢性炎症刺激

如肛窦炎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肛管黏膜,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增加肛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炎症还可能蔓延,引发肛瘘等疾病。

损伤

如粗暴的肛门检查、便秘时用力排便导致肛管皮肤撕裂、外伤等都可能损伤肛管,引起肛裂等疾病。

静脉回流受阻

长期久坐、久站,妊娠等因素可导致腹压增加,使肛管直肠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淤血、扩张,从而引发痔等疾病。

不良生活习惯

如长期酗酒、大量食用辛辣食物、长时间蹲厕所玩手机等不良习惯,会刺激肛管,影响肛管的正常血液循环和功能,增加肛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可以通过便血、肛门瘙痒、排便困难、疼痛等判断肛管是否健康。

便血

观察粪便颜色和性状,注意是否有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便后手纸上带血或粪便中混有血液等情况。如果发现便血,要注意便血的频率,是偶尔一次还是经常出现。

肛门瘙痒

注意肛门周围是否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瘙痒感。如果瘙痒伴有肛周潮湿、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要引起重视。

排便困难

评估自己是否有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粪便干结等排便困难的情况。同时要注意是否有排便不尽感,即排便后仍感觉有粪便未排净。

疼痛

注意排便时、排便后或平时是否有肛门疼痛。如果疼痛呈周期性,如排便时疼痛,便后缓解,随后又疼痛,可能是肛裂;如果是持续性疼痛,可能是外痔炎症或肛管癌等情况。

参考文献
1、[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

肛管常用检查一般有体格检查、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触诊

医生戴手套后,手指涂上润滑油,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可以检查肛管括约肌的张力,判断是否有肿物、压痛、瘘管等情况。例如,在肛瘘患者触诊时可能会摸到条索状的瘘管。

视诊

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位、膝胸卧位等,医生直接观察肛门周围的皮肤情况,看是否有肿物、外痔、肛裂外口、肛瘘外口、红肿、溃疡等异常表现。

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是检查肛管和直肠下段的常用工具。检查时,先在肛门镜表面涂上润滑剂,然后缓慢插入肛门。通过肛门镜可以直接观察肛管黏膜的颜色、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物等情况,还可以观察齿状线的形态。例如,在检查内痔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内痔的大小、位置和数量。

影像学检查

直肠肛管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肛管直肠周围的组织结构,如括约肌的形态、厚度,以及是否有脓肿、肛瘘瘘管等病变。对于肛瘘的诊断,超声检查能够帮助确定瘘管的走向和内口位置。

CT检查

在肛管癌等疾病的诊断中,CT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是否有转移等情况。能够提供肛管及周围组织的横断面图像,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肛管括约肌的完整性,对判断肛管疾病是否侵犯括约肌以及评估病变的范围等方面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肛瘘、肛管癌等疾病的检查。

参考文献
[1]喻德洪.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4):251-253.
[2]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 8(002):1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