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血液科

血浆

刘风
刘风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血液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存的液体环境。

血液通过离心后,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60%。

位置

血浆存在于血管系统内,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在全身循环,为各个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等。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0%-92%。含有多种溶质,包括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蛋白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固体成分,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包括多种免疫球蛋白,参与免疫防御;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血浆的功能有运输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功能、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运输功能

从消化道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通过血浆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供细胞代谢利用。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肌酐等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如肺、肾等排出体外。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维持机体的呼吸功能。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通过血浆运输到靶细胞,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碳酸氢盐、磷酸盐等可以调节酸碱度,维持血浆pH值在7.35-7.45之间,保证机体的酸碱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维持,可以防止组织液生成过多,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免疫功能

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等可以识别和结合抗原,启动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此外,补体系统也参与免疫防御,在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参与血液凝固过程,防止出血。同时,血浆中还含有抗凝血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等,可以防止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固,保持血液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类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可以为血浆蛋白的合成提供原料,有助于维持血浆蛋白水平正常。适量饮水对于维持血浆容量正常至关重要。一般建议每天饮用1500-1700毫升水,可以保证血浆的稀释状态正常,防止血液过于黏稠。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这有助于提高血浆的运输效率,更好地为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带走代谢废物。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代谢。肌肉收缩和舒张可以挤压血管,促进静脉血回流,间接帮助血浆在血管内的循环,并且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水平,对血浆成分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血浆的日常养护有作息规律、戒烟限酒、情绪调节等。

作息规律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良好的作息可以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维持血浆中激素水平的稳定。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血浆的正常循环和物质交换;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血浆蛋白的合成和代谢废物的处理。

情绪调节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导致血浆中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成分的异常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维持血浆成分和功能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血浆形态

正常血浆

正常血浆中白蛋白含量约为35-55g/L,球蛋白约为20-30g/L,纤维蛋白原约为2-4g/L。各种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都在正常范围内,如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血糖(空腹)为3.9-6.1mmol/L等。正常血浆能够有效地运输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发挥免疫功能和凝血 - 抗凝血功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异常血浆

蛋白质异常

如低蛋白血症,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原因导致。血浆蛋白水平降低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出现水肿等症状。

电解质异常

如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可能是由于摄入过多或过少、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生理功能。

血糖异常

高血糖如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低血糖血糖<3.9mmol/L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器官功能。

血脂异常

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情况,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

如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等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轻微创伤就可能引起严重出血;而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则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免疫功能异常

如免疫球蛋白缺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浆中可能出现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血浆的异常症状有水肿、出血或血栓形成、感染、代谢紊乱症状等。

水肿

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低蛋白血症或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时,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水肿可以表现为眼睑水肿、下肢水肿或全身性水肿等。

出血或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时,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症状;血液高凝状态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严重的血栓脱落还可能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症状。

代谢紊乱症状

血糖异常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或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抽搐、心律失常等。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影响血浆的因素有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疾病因素

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影响血浆蛋白合成和凝血因子的生成。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可能导致蛋白丢失、电解质紊乱等。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浆成分和功能改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会引起血糖、血脂、电解质等血浆成分的异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和血浆的成分。

药物因素

药物可能影响血浆蛋白结合,如阿司匹林等。有些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如华法林会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出血风险;而一些止血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的饮食如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对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观察自己是否有水肿如按压小腿或眼睑后是否有凹陷、出血倾向如皮肤是否容易出现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是否频繁、疲劳等症状。短期内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水肿的表现,提示血浆胶体渗透压或水钠平衡出现问题。对有糖尿病风险的人群,可以使用家用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血糖是否正常。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

血浆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容、肤色、水肿情况等。例如,贫血患者可能面色苍白,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能有眼睑水肿或全身水肿。

心血管系统检查

检查心率、血压、心脏听诊等,了解血液循环情况。异常的心率或血压可能与血浆电解质紊乱、心脏功能异常等有关。

腹部检查

检查肝脏、脾脏大小和质地等,肝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肝脾肿大,影响血浆成分的合成和代谢。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血管内的血流情况,检测是否有血栓形成。例如,下肢深静脉超声可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可以观察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大小、形态和质地,辅助诊断肝脏、脾脏疾病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CT和MRI检查

对一些怀疑有血管病变如主动脉夹层等或器官病变如脑部病变影响内分泌功能等的情况,CT或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信息,有助于分析血浆成分和功能异常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以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间接判断血浆的情况。例如,红细胞减少可能提示贫血,与血浆中的铁、维生素B12等成分异常有关。

生化检查

检测血浆中的肝功能指标如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等、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是评估血浆成分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

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检查,用于评估血浆的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其他检查

免疫功能检查

检测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等、补体如C3、C4等、自身抗体等,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诊断免疫功能异常相关疾病。

基因检测

对一些遗传性血液疾病如血友病等,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致病基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6):2.
[2]武云涛,陈艳梅,刘立新,等.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5):58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