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组织。
主要由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组成,呈红色,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能产生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维持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小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存在于全身骨骼的骨髓腔内,如颅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髂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转变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如颅骨、胸骨、肋骨、髂骨及脊椎骨等的骨松质内;还有长骨的两端,如股骨和肱骨的近端等部位。
红骨髓分为造血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系统等。
包括造血干细胞、祖细胞以及各类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血细胞前体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是造血的起始细胞。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构成。这些细胞形成了造血微环境,为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调节。
主要由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组成,它们构成了骨髓的支架结构,同时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细胞的黏附等过程。
红骨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为造血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产物。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其他功能等。
是红骨髓最主要的功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源源不断地产生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产生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产生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红骨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B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后,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参与体液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等抗原物质。
红骨髓还参与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通过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对骨骼的生长、修复以及全身的物质代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多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例如,瘦肉、动物肝脏、蛋类、奶制品、豆类、绿叶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持红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尽量减少食用腌制、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过多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红骨髓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有利于维持其正常的造血功能。像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简单的力量训练,可促进骨骼健康,增强骨骼的强度和密度,为红骨髓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尽量减少接触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以及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障碍。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维持红骨髓的正常功能。同时,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红骨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丰富的细胞成分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可见到大量的造血细胞密集分布,形态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的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以及胞体较大、核仁明显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同时,有交织成网的骨髓基质细胞和丰富的微血管,形成了一个繁忙而有序的造血微环境。
正常红骨髓
正常情况下,红骨髓的造血功能旺盛,能够根据机体的需求,源源不断地生成各种血细胞,维持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稳定。骨髓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无异常细胞浸润,造血微环境完整,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和调节功能正常。
异常红骨髓
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异常克隆性增殖,导致血细胞生成数量和质量出现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可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导致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破坏,出现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细胞减少,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一系列症状。
红骨髓的异常症状有贫血相关症状、出血倾向、感染症状等。
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这是由于红骨髓造血功能下降,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机体缺氧所致。
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原因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影响了正常的止血和凝血功能。
发热、咳嗽、咽痛、尿频、尿急、腹泻等,因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
影响红骨髓的因素有药物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疾病因素等。
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长期接触苯、甲醛、铅等化学毒物,可损伤骨髓细胞,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长期接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如X射线、γ射线等,会破坏骨髓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导致骨髓抑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某些遗传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红骨髓的正常功能。
正常面色应红润有光泽,若面色苍白、甲床颜色变浅,可能提示贫血,间接反映红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轻轻碰撞后皮肤就容易出现瘀斑,可能提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与红骨髓造血功能有关。若经常感到极度疲劳、体力不支、活动后心慌气短,可能是贫血或红骨髓造血功能下降的表现。
红骨髓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等部位的颜色,判断是否有贫血表现。同时,检查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通过触诊肝脏和脾脏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了解是否有肝脾肿大。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肝脾肿大,间接反映红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X线检查
可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了解有无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异常情况,但对红骨髓的直接观察价值有限。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骨髓腔内的病变,如肿瘤、骨质破坏等有一定帮助,但对红骨髓的功能评估作用相对较小。
MRI检查
对红骨髓的显示效果较好,可通过不同的信号强度,判断红骨髓的分布范围、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等,常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血常规
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大小等指标,了解红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如红细胞减少提示贫血,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有关,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是诊断红骨髓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穿刺获取骨髓液,涂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等,可直接了解红骨髓的造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骨髓瘤细胞等。
骨髓活检
可获取更完整的骨髓组织,除了观察细胞形态外,还能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造血微环境等情况,对于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流式细胞术
可对骨髓中的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胞,有助于诊断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对疾病进行分型和分期。
基因检测
通过检测骨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为某些遗传性血液疾病、白血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