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肌是位于足底的肌肉群。
对维持足的正常形态、稳定足部关节以及完成各种足部动作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分为内侧群、外侧群和中间群。
内侧群
位于足底内侧缘,主要包括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等。拇展肌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和舟骨粗隆,止于拇趾近节趾骨底的内侧,在足内侧发挥作用。
外侧群
在足底外侧缘,较为重要的是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小趾展肌起自跟骨结节外侧突,止于小趾近节趾骨底的外侧,参与小趾的外展动作。
中间群
位于足底中部,有趾短屈肌、足底方肌等。趾短屈肌起自跟骨结节,止于第2-5趾中节趾骨底,能使第2-5趾屈曲。
足底肌大多是短小的肌肉,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是肌肉的主体部分,主要由肌纤维构成,能够收缩产生力量。肌腱则是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将肌肉连接到骨骼上,起到传递力量的作用。在趾短屈肌中,肌腹部分收缩时,通过肌腱拉动趾骨,实现脚趾的屈曲。
足底肌具有维持足弓、足部运动等。
足底肌协同作用,像一个弹性的支撑结构,对足弓起到动态的支撑作用。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防止足弓塌陷。
包括脚趾的屈伸、外展和内收。如拇展肌可以使拇趾外展,拇收肌能使拇趾内收,这些动作对于行走时抓地以及平衡身体非常重要。在跑步时,足底肌的收缩可以帮助足部更好地适应地面的变化,缓冲冲击力。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素。可以多食用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每100克鸡胸肉约含蛋白质20克左右,有助于足底肌等肌肉的修复和强化。钙对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可从奶制品、绿叶蔬菜中获取。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适当晒太阳或者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油等有帮助。此外,镁对于肌肉的放松也有作用,坚果和全谷物是镁的良好来源。
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尽量向上抬起脚趾,然后再向下弯曲脚趾,每次做10-15组,每天进行3-4次。这个动作可以锻炼趾短屈肌等足底肌肉,增强其力量和灵活性。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地抬起足跟,尽量向上踮起脚尖,保持3-5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做10-15次,每天3-4组。此运动可以锻炼包括足底方肌等在内的足底肌群,提高其支撑能力。
鞋子应该有良好的足弓支撑和合适的鞋跟高度。对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来说,穿带有一定足弓支撑垫的运动鞋或者工作鞋,可以减轻足底肌的负担。避免穿高跟鞋时间过长,因为高跟鞋会改变足部的正常受力,过度牵拉足底肌。可以使用按摩球或者自己用手按摩足底。将按摩球放在足底,通过滚动按摩球来刺激足底肌肉,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1-2次。这有助于缓解足底肌的紧张和疲劳。
正常的足底肌在外观上是比较饱满的,尤其是在足弓下方和脚趾根部的肌肉。从侧面看,足底中部会有一定的弧度,这与足弓和足底肌的正常形态有关。
正常足底肌
正常足底肌在放松状态下有一定的弹性,当用力时可以明显看到肌肉的收缩。例如,在正常站立时,足底肌适度收缩维持足弓;行走时,足底肌按照一定的顺序收缩和舒张,使足部动作协调流畅。
异常足底肌
可能是由于长期不活动、神经损伤等原因导致。表现为足底肌体积减小,肌肉松弛。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神经功能障碍时,足底肌可能会出现萎缩。
通常是由于过度疲劳、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等引起。肌肉会突然出现不自主的强烈收缩,如长时间运动后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足底肌可能会发生痉挛。
足底肌的异常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等。
足底肌损伤或者劳损时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在行走、站立时可能会加重。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肌周围的筋膜炎症会引起足底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步时疼痛明显。
当足底肌出现严重的损伤或者病变时,足部的屈伸、外展、内收等动作会受到限制。如足底肌拉伤后,脚趾的正常活动可能会变得困难。
影响足底肌的因素有外伤、过度使用、疾病因素等。
如足部受到撞击、扭伤等直接损伤足底肌。在运动过程中不小心崴脚,可能会损伤足底外侧群的肌肉。
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或者站立等,会使足底肌过度疲劳。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和休息,很容易出现足底肌劳损。
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足底肌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功能异常;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累及足部关节和周围肌肉,影响足底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坐在椅子上,双脚自然下垂,观察足底肌的形态,看是否有萎缩或者肿胀的迹象。如果一侧足底肌明显比对侧萎缩,可能提示存在神经或者肌肉的问题。尝试用脚趾捡起小物件,如毛巾或者铅笔等。如果感觉困难或者脚趾的动作不协调,可能表明足底肌功能有异常。
足底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触诊
医生通过用手触摸足底肌,可以检查肌肉的紧张度、有无压痛、结节等情况。在足底筋膜炎患者中,触诊足底肌周围的筋膜时,会发现明显的压痛。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足部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范围,以判断足底肌是否影响了关节活动。如果足底肌挛缩,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小。
X线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足部骨骼的情况,虽然对足底肌本身显示有限,但可以发现是否有骨骼病变间接影响足底肌。例如,观察是否有跟骨骨刺,跟骨骨刺可能会刺激足底肌,引起疼痛。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足底肌的结构,对于判断足底肌是否有撕裂、炎症、萎缩等情况非常有帮助。比如,在怀疑足底肌拉伤时,MRI能够准确地显示肌肉损伤的程度。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以帮助判断足底肌疼痛是否是由炎症引起的。如果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提示存在足底肌周围的炎症,如筋膜炎等。
肌电图检查
用于评估足底肌的神经传导功能。当怀疑有神经损伤导致足底肌功能异常时,肌电图可以检测出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减慢、是否有异常电位等情况。
足底压力测试
通过专门的足底压力测试设备,测量在站立、行走等状态下足底各个部位的压力分布。可以帮助了解足底肌的功能状态,例如,在扁平足患者中,足底压力分布会出现异常,足底肌的负荷也会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