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是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对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上呼吸道
从鼻腔开始,包括鼻腔、咽腔和喉腔。鼻腔位于面部中央,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向前经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经鼻后孔通向咽腔。咽腔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喉腔则位于颈前部正中,在舌骨下方,上通咽腔喉部,下接气管,是发声的器官,也是空气进入气管的必经之路。
下呼吸道
包括气管和各级支气管,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主支气管再分支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等,越分越细,最终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与肺泡相连。
呼吸道分为鼻腔、咽腔、喉腔、气管和支气管。
由骨和软骨围成,内面衬以黏膜和皮肤。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又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前庭是鼻腔前部鼻翼内面较宽大的部分,内衬皮肤,生有鼻毛,有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固有鼻腔是鼻腔的主要部分,其黏膜按生理功能分为嗅区和呼吸区,嗅区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能感受气味刺激,呼吸区则具有温暖、湿润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其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如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对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咽腔与周围的鼻腔、口腔、喉腔、中耳腔及食管等结构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和影响。
由喉软骨、韧带、肌肉及黏膜等构成。喉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它们构成喉的支架。喉腔中部两侧壁有上、下两对黏膜皱襞,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下方的一对称声襞,两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气管由14-17个“C”形的软骨环以及连接各环之间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软骨环的缺口朝向后方,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壁所封闭。支气管的结构与气管相似,但随着分支级数的增加,管径逐渐变细,软骨环逐渐减少,平滑肌相对增多。
呼吸道具有通气功能、过滤、清洁和加温加湿功能、防御功能、嗅觉功能、发声功能等。
为气体进出肺部提供通道,使空气能够顺利地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将交换后的废气排出体外,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鼻腔内的鼻毛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黏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排出体外。同时,呼吸道的黏膜和丰富的血管可以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温加湿,使其接近人体体温和适宜的湿度,减少对肺部的刺激和损伤。
呼吸道的黏膜和淋巴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清除吸入空气中的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此外,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也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机制,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可通过这些反射动作将异物或过多的分泌物排出体外。
鼻腔顶部的嗅区黏膜含有嗅细胞,能够感受气味分子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至大脑嗅球,产生嗅觉。
喉腔内的声带在气流的作用下振动,产生声音,通过咽腔、口腔和鼻腔等部位的共鸣和调节,形成清晰、有意义的语音。
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使痰液易于咳出,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可多喝温开水、温柠檬水或淡盐水等。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柠檬、草莓、猕猴桃等水果,以及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轻呼吸道炎症。同时,这些食物中的纤维素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体内毒素的吸收,间接对呼吸道健康有益。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多吃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维持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修复受损组织。辛辣、油腻、过甜、过咸的食物以及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加重咳嗽、咳痰等症状,应尽量避免食用或减少食用量。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使呼吸道更加通畅。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训练方法,可增强呼吸肌的功能,改善呼吸方式,提高呼吸效率,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呼吸道疾病。可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每次10-15分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整体素质和免疫力,对呼吸道的养护也有一定的益处。可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呼吸道的日常养护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规律作息等。
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污染物浓度,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同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途径。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房间、更换床单被罩,可减少过敏原的积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增强机体对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
正常呼吸道
从鼻腔到各级支气管,管腔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整体呈树形分支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呼吸道黏膜光滑,色泽红润,无明显的充血、水肿、狭窄或阻塞等异常改变。
异常呼吸道
在疾病状态下,呼吸道形态会发生改变。如在慢性鼻炎时,鼻腔黏膜可出现充血、肿胀,鼻甲肥大,导致鼻腔狭窄;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变窄,气体进出受阻;在肺部肿瘤时,可压迫或阻塞支气管,引起相应部位的肺不张或肺气肿等改变。
呼吸道异常症状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胸痛等。
是呼吸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过敏、气道异物等。咳嗽的性质、时间、频率和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判断病因,如干咳可能与咽炎、支原体肺炎等有关,而伴有咳痰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仅有少量黏液分泌,以保持黏膜湿润。当呼吸道发生炎症时,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痰液。痰液的颜色、量和性状也能提供诊断线索,如黄色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白色黏液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而血性痰则可能与肺部肿瘤、肺结核等有关。
表现为呼吸费力、急促、喘息等,可由呼吸道狭窄或阻塞、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等引起。根据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作特点,可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主要是由于气道狭窄或痉挛,导致气流通过受阻而产生的一种高调的呼吸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引起胸痛,如胸膜炎时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肺炎累及胸膜时也可引起胸痛。
影响呼吸道因素有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感染因素、个体因素等。
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过敏原、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对呼吸道健康有重要影响。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烟雾等,可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寒冷、干燥的空气或气温骤变,也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发作。
吸烟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害呼吸道黏膜和纤毛运动,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多种疾病。此外,过度饮酒、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呼吸道,引起感冒、流感、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也与呼吸道健康有关。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黏膜和免疫功能减退,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儿童的呼吸道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低,也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等,可导致呼吸道黏液分泌异常,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日常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胸痛等呼吸道异常症状,以及症状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一般为12-20次/分钟。可通过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来计数呼吸频率,若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慢,可能提示呼吸道或肺部存在问题。
呼吸道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有无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表现,以及胸廓的外形、对称性等。如桶状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鸡胸或漏斗胸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通过触摸胸部,检查气管的位置是否居中,有无偏移;双侧胸廓的扩张度是否一致,有无压痛等。气管偏移可能提示胸腔内有占位性病变或气胸等;胸廓扩张度减弱可能与肺部疾病或胸膜疾病有关。用手指或叩诊锤轻叩胸部,根据叩诊音的变化来判断肺部的病变情况。正常肺部叩诊音为清音,若出现浊音、实音、鼓音等异常叩诊音,可能提示肺部有炎症、积液、气胸等病变。用听诊器听取肺部的呼吸音,包括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和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等。注意呼吸音的强度、音调、性质和有无啰音等异常声音。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湿啰音则多见于肺炎、支气管炎等肺部感染性疾病。
X线检查
胸部X线平片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肺部的大致形态、结构、纹理以及纵隔、胸廓等情况,对肺炎、肺结核、肺癌、气胸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显示肺部的实变影、结节影、空洞影、胸腔积液等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或早期病变,其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
胸部CT扫描能提供更清晰、详细的肺部图像,可发现X线检查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如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等。它还能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螺旋CT扫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胸部的扫描,减少了呼吸运动伪影,提高了图像质量。
MRI检查
一般不作为呼吸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肺部肿瘤侵犯胸壁、纵隔等周围组织的评估,以及对纵隔内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它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好地显示病变与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
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此外,还可检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以评估炎症的程度。
痰液检查
通过对痰液进行涂片、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检查,可明确痰液中的病原体种类,如细菌、真菌、结核杆菌等,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痰液涂片还可发现癌细胞,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呼吸功能检查
包括肺通气功能检查、肺换气功能检查等,可评估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和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常用的指标有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等,对于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支气管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病变情况,如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新生物等,并可进行活检、刷检、灌洗等操作,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它对于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肺功能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功能激发试验是通过给予一定的刺激物,诱发支气管痉挛,观察肺功能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肺功能舒张试验则是在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后,观察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