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风湿免疫科,骨科

腰部肌肉

杨铁生
杨铁生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腰部肌肉是人体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腰部的正常生理功能、身体的姿势和运动起着关键作用。

众多的腰部肌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并为脊柱提供稳定性和保护。

位置

浅层肌肉

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其下部纤维起自下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等处,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以8个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前面至腹正中线与对侧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织。其下部肌纤维附着于髂嵴前部,对腰部有一定的支持和侧屈作用。

中层肌肉

竖脊肌

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最终到达颞骨乳突。它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肌肉,在腰部最为粗大。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展开,向内上前方斜行,大部分肌束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下部肌束则跨过精索形成提睾肌。

深层肌肉

腰方肌

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有稳定腰椎和协助侧屈的作用。

腰大肌

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向下与髂肌共同止于股骨小转子。它不仅是腰部的重要肌肉,还与髋关节的运动密切相关,在屈髋和腰部前屈动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这些肌纤维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肌束,多个肌束再组合成整块肌肉。肌肉两端通过肌腱附着在骨骼上,以实现力的传递和运动的产生。同时,腰部肌肉还与周围的筋膜、韧带等组织相互连接和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了腰部的软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具有维持姿势、产生运动、保护脊柱、辅助呼吸等功能。

维持姿势

使人体能够保持直立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或向一侧倾斜。竖脊肌等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持续收缩以对抗重力,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产生运动

协同工作使腰部能够完成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动作。例如,腹直肌收缩可使脊柱前屈,而竖脊肌收缩则可使脊柱后伸;腰方肌和腹外斜肌等协同作用可实现腰部的侧屈和旋转运动。

保护脊柱

在运动和日常活动中,为脊柱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护,减轻脊柱所承受的压力和冲击力,减少脊柱损伤的风险。

辅助呼吸

一些腰部肌肉,如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一部分与腰部相连,在呼吸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参与胸廓的运动和呼吸的调节。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素,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腰部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对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至关重要;钙是肌肉收缩和舒张所必需的元素;镁参与肌肉的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可通过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类食物等获取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分对于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有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腰部肌肉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通过练习仰卧腿部提升、侧板等动作,强化包括腰部肌肉在内的核心肌群,提高其稳定性和力量,减少腰部受伤的风险。定期进行腰部的伸展运动,如瑜伽中的猫牛式、下犬式,或简单的腰部扭转和伸展动作,可帮助放松腰部肌肉,增加其柔韧性,预防肌肉紧张和痉挛。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腰部肌肉的耐力和血液循环,为腰部肌肉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的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合理安排休息、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等。 

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轻腰部肌肉的负担。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挺胸收腹;坐姿时,选择合适高度的座椅,腰部挺直,膝盖与臀部水平;行走时,抬头挺胸,步伐适中。

合理安排休息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每工作1-2小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疲劳。

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

床垫应具有适当的硬度,能够提供良好的腰部支撑;座椅的高度和腰部支撑也应合适,以保持腰部的自然曲线,减轻腰部压力。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形态

正常情况下,腰部肌肉应该是左右对称、线条流畅且饱满的。从体表观察,在适当的体脂比例下,可以看到肌肉的轮廓,尤其是在用力收缩时,如背阔肌、腹外斜肌等的轮廓会更加明显。竖脊肌在脊柱两侧呈纵行的条索状,在弯腰和伸展时可看到其形态变化。

正常腰部肌肉

两侧腰部肌肉对称,无明显突出或凹陷,肌肉线条自然流畅,皮肤表面无红肿、瘀斑等异常表现。能够正常地协同工作,完成各种腰部动作,如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且动作灵活、协调,无疼痛或受限的情况。在保持姿势时,能够稳定地支撑脊柱和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异常腰部肌肉

可能出现一侧或双侧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轮廓变浅;或者出现肌肉肥大,局部肌肉异常隆起。此外,还可能有肌肉紧张、痉挛导致的条索状硬结,以及肌肉拉伤引起的肿胀、淤血等表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肌肉力量减弱,导致腰部无法承受正常的负荷,容易疲劳;肌肉柔韧性下降,使腰部活动范围受限,出现弯腰、转身困难;或者肌肉协调性破坏,在运动时出现动作笨拙、不稳定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的异常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无力感等。  

疼痛

是腰部肌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酸痛、刺痛或剧痛,疼痛部位多在腰部肌肉附着点或肌腹处,可在活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或肌肉功能障碍,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活动范围可能减小,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弯腰系鞋带、转身拿东西等。

肌肉痉挛

腰部肌肉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通常在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过度劳累或寒冷刺激等情况下诱发。

无力感

感觉腰部肌肉力量不足,难以完成一些原本轻松的动作,如长时间站立、提重物等,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影响腰部肌肉因素有外伤、劳损、不良姿势、缺乏运动、营养缺乏、疾病因素、年龄增长等。

外伤

如腰部的扭伤、拉伤、挫伤等,直接损伤腰部肌肉,导致肌肉撕裂、出血、肿胀等,影响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劳损

长期反复的腰部过度使用,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不动、频繁搬运重物等,使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肌肉劳损,出现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

不良姿势

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站姿或睡姿,会使腰部肌肉受力不均,导致肌肉疲劳、僵硬和变形,增加腰部肌肉损伤的风险。

缺乏运动

身体缺乏运动,腰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不足,无法有效支撑和保护脊柱,容易在日常活动中受到损伤。

营养缺乏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会影响腰部肌肉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使肌肉更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

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柱炎、腰肌筋膜炎等,可引起腰部肌肉的继发性改变,导致肌肉疼痛、萎缩或痉挛等症状。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腰部肌肉会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损伤和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站在镜子前,观察腰部两侧肌肉是否对称,有无明显的肿胀、凹陷或肌肉萎缩等情况。同时,注意皮肤表面有无异常的颜色变化,如红肿、瘀斑等。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向前弯腰,尽量用手指触摸地面,感受腰部的伸展和弯曲程度,以及是否有疼痛或受限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腰部应该能够轻松前屈,手指可以触摸到地面或接近地面。双手放在腰部,缓慢向后伸展腰部,感受腰部的伸展能力和是否有疼痛。正常的后伸范围应该使身体能够向后形成一定的弓形,且无疼痛或不适感。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

腰部肌肉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腰部的外观,包括皮肤颜色、有无瘢痕、肌肉形态等,注意是否有脊柱侧弯、前凸或后凸畸形,以及两侧腰部肌肉是否对称。

触诊

通过触摸腰部肌肉,检查肌肉的紧张度、压痛部位和程度,是否有硬结、条索状物或肿块等异常。触诊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肌肉损伤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活动度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动作,观察其活动范围和是否有疼痛、受限等情况,以评估腰部肌肉和脊柱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以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包括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脊柱的生理曲度等,有助于发现腰椎的骨折、脱位、骨质增生、脊柱侧弯等病变。虽然X线不能直接显示腰部肌肉,但可以间接反映腰部的整体结构和稳定性,为判断腰部肌肉问题提供参考。

CT检查

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腰椎的骨质细节,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折等疾病有重要价值。同时,CT还可以通过软组织窗观察腰部肌肉的大致形态和密度,发现肌肉内的血肿、钙化等异常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腰部肌肉的形态、结构和信号变化,对于诊断腰部肌肉的拉伤、劳损、炎症、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MRI还能显示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腰部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一般用于排查是否存在炎症、感染、风湿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腰部肌肉症状。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判断是否有炎症存在;风湿三项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有助于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肌酸激酶检查

当腰部肌肉发生损伤,如拉伤、挫伤或炎症时,肌细胞受损破裂,肌酸激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因此,检测肌酸激酶可以辅助判断腰部肌肉是否有损伤及损伤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腰部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腰部肌肉疾病,如肌肉萎缩、肌无力、神经源性损伤等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是位于肌肉本身还是神经支配方面,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

可以实时观察腰部肌肉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腰部肌肉的损伤、炎症、肿块等病变有一定的帮助。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可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方红光,王健.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 2004, 20(5):393-398.
[2]黄燕娣,王生,汪彤,等.腰靠厚度与计算机操作人员腰部肌肉疲劳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