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肌是位于骨盆底部的一组肌肉。
构成了盆底肌的重要部分。
对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又称为耻骨直肠肌。
提肛肌起自耻骨后面和坐骨棘及张于两者之间的肛提肌腱弓,纤维行向后下及内侧,止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等。它从前往后呈漏斗状排列,从耻骨联合后方延伸至尾骨尖。其前部肌束在男性经前列腺两侧,在女性则经阴道两侧,止于会阴中心腱。
提肛肌由三部分组成:
是提肛肌的主要组成部分,起自耻骨体后面和耻骨支内面,向后下止于尾骨和骶骨下部的侧缘。
起自坐骨棘和盆筋膜腱弓的后部,向后内方止于尾骨的侧面。
起自坐骨棘,止于尾骨尖。
提肛肌的功能有支持盆腔脏器、括约肛门、协助排尿和射精等。
与其他盆底肌肉协同作用,像一个吊床一样承托着盆腔内的膀胱、子宫(女性)、直肠等脏器,使其保持在正常的解剖位置,防止其脱垂。例如,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大笑、用力排便等,提肛肌会收缩以维持这些脏器的位置稳定。
提肛肌的收缩可协助肛门括约肌闭合肛门,控制排便。在排便过程中,当粪便到达直肠末端时,提肛肌会适当放松,以协助排便动作的顺利进行;而在排便结束后,又会收缩以关闭肛门,防止粪便失禁。
在男性,提肛肌的收缩有助于控制尿液的排放和射精的过程;在女性,对排尿的控制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以及豆类如黑豆、红豆、绿豆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少因长期便秘导致的腹压增加对提肛肌的损伤。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1500-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柔软,易于排出,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过度拉伸提肛肌。适量食用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提肛肌的修复和强壮。
提肛运动是最直接锻炼提肛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收缩时尽量向上提肛,保持3-5秒,然后缓慢放松,重复进行。可以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这种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如在坐立、行走、乘车时均可练习。凯格尔运动主要用于女性盆底肌锻炼,同样对提肛肌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收缩盆底肌肉,如同憋尿或阻止排气的感觉,保持收缩状态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通常可每天进行3组,每组8-12次。
提肛肌的日常养护有避免久坐久站、控制体重、注意排便习惯等。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盆底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或松弛状态,不利于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变换姿势,减轻盆底肌肉的压力。
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使盆底肌肉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容易导致提肛肌松弛。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减轻盆底肌肉的负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厕或用力排便。尽量缩短排便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果有便秘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而不是过度用力排便。
正常情况下,提肛肌呈现出一种较为宽厚的扇形或漏斗形,从耻骨联合后方和坐骨棘周围向盆底中心及尾骨方向汇聚。其肌纤维排列有序,相互交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表面覆盖有筋膜组织,使其在收缩和舒张时能够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
正常提肛肌
正常的提肛肌在静息状态下保持一定的张力,使盆腔脏器处于正常位置。当需要时,如进行排便控制、腹压增加时的支撑等,能够迅速而有力地收缩,完成相应的生理功能。其收缩力和耐力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且肌肉的弹性良好,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能够顺利地恢复原状,不会出现过度松弛或紧张的情况。
异常提肛肌
由于年龄增长、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肥胖等因素,提肛肌的肌纤维弹性减弱,张力降低,无法有效地承托盆腔脏器,导致脏器脱垂,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
可能因长期精神紧张、盆底肌肉过度使用或局部炎症刺激等原因,提肛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引起盆底肌肉痉挛,出现疼痛、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提肛肌的异常症状有脏器脱垂、排便异常、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
表现为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女性),或直肠脱垂、膀胱脱垂等,可伴有坠胀感、腰骶部酸痛,尤其在站立、行走或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症状可减轻。
提肛肌松弛可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出现大便失禁,尤其是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时粪便不自主溢出;而提肛肌紧张则可能引起排便困难,出现便秘症状,排便时需过度用力。
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症状。例如,提肛肌松弛时,膀胱的支持结构减弱,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在大笑、咳嗽、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流出;提肛肌紧张时,可能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
在男性,可能影响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在女性,可能导致性交疼痛、性高潮障碍等,影响性生活质量。
影响提肛肌的因素有分娩、年龄、长期腹压增加、疾病和手术等。
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时,胎儿通过产道会对盆底肌肉造成挤压和拉伸,导致提肛肌损伤,是引起产后提肛肌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多次分娩、巨大儿分娩、产程过长等因素会增加损伤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肌肉组织会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提肛肌也不例外。其肌纤维数量减少,弹性纤维变性,肌肉力量和张力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提肛肌松弛。
长期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肥胖、长期重体力劳动等因素,会使腹压持续增加,压迫盆底肌肉,久而久之导致提肛肌松弛。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会影响盆底神经的传导,导致提肛肌功能失调。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直肠手术等,如果损伤了盆底肌肉或神经,也可能引起提肛肌异常。
戴上一次性手套,手指涂抹适量润滑剂,轻轻插入肛门。收缩肛门及盆底肌肉,感受提肛肌的收缩力量,如果感觉收缩无力或无法明显感觉到肌肉收缩,可能提示提肛肌功能较弱。在排尿过程中,尝试中断排尿,即收缩盆底肌肉停止尿液流出,如果能够顺利中断排尿,说明提肛肌有一定的收缩功能;如果无法中断或只能部分中断,可能提示提肛肌功能异常。
提肛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观察会阴部有无膨出、脱垂等异常情况,如是否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或直肠脱垂等表现,以初步判断提肛肌的功能状态。
触诊
医生通过手指触诊,可了解提肛肌的紧张度、收缩力以及有无压痛等。检查时,患者需放松身体,医生将手指插入肛门或阴道,感受提肛肌的情况。
超声检查
经会阴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提肛肌的形态、结构以及运动情况,评估提肛肌的厚度、连续性等,对于诊断提肛肌损伤、脱垂等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
MRI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盆底肌肉图像,可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提肛肌的全貌,对于评估提肛肌的病变范围、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常用于复杂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盆底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提肛肌等盆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了解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和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肉本身的病变。
尿动力学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泌尿系统的功能,对于因提肛肌功能异常导致的排尿障碍,如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提供有关膀胱压力、尿道压力、尿流率等方面的信息,辅助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