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

血管

田洪波
田洪波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大类。

位置

动脉血管

从心脏出发,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如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动脉,从心脏的左心室发出,向上形成升主动脉,然后向左弯曲形成主动脉弓,再向下延续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沿途分支供应头颈部、上肢、胸部、腹部及下肢等部位。

静脉血管

将全身各部位血液回流到心脏。肺静脉将肺部含氧丰富的血液送回左心房;上下腔静脉则分别收集身体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静脉血,回流到右心房。

毛细血管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连接动脉和静脉,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动脉

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内膜是最内层,表面光滑,便于血液流动,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物质,对血管的生理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中膜较厚,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使动脉具有弹性和收缩性,能承受较高的血压;外膜相对较薄,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有支持和保护血管的作用。

静脉

静脉壁也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但静脉的中膜较动脉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故静脉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较大,可容纳较多的血液。静脉内有防止血液逆流的静脉瓣,多位于四肢静脉的内表面。

毛细血管

管壁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其外有少量结缔组织。内皮细胞之间有许多微小的缝隙,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定、内分泌功能等。  

物质运输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运往肺、肾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维持内环境稳定

帮助调节体内的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生理指标,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内分泌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皮素、一氧化氮等,参与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血小板聚集、凝血与抗凝等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草莓、菠菜、西兰花等,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以免导致血脂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适当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吸收,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内的重吸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可多吃粗粮、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血管负担。应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在6克以下,避免食用过多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度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对血管健康也有益处。但应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和憋气,以免导致血压骤升,损伤血管。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60分钟。运动时应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以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的日常养护有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管理压力、规律作息等。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损害肝脏等器官功能,影响血管健康。应尽量戒烟,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体重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之间。

管理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波动,影响血管健康。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新陈代谢,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形态

正常动脉血管管壁光滑,富有弹性,管腔通畅,无狭窄、扩张或扭曲等异常;静脉血管走行自然,管壁薄而柔软,有一定的弹性,通常能看到浅蓝色的静脉颜色透过皮肤,管腔内血液充盈良好。

正常血管

具有良好的弹性,能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相应地扩张和回缩,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光滑完整,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和凝血与抗凝平衡。管腔通畅,无明显的狭窄、阻塞或异常扩张,血液能够顺畅地在血管内流动,为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灌注。

异常血管

动脉硬化

多由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引起,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影响血液供应,常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动脉瘤

因血管壁局部薄弱,在血流冲击下形成永久性扩张,可发生在主动脉、脑动脉等部位,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出血,危及生命。

静脉曲张

常因长期站立、久坐、妊娠等原因,使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回流不畅,静脉迂曲、扩张,多见于下肢浅静脉。

血栓形成

由于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导致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可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病变会出现疼痛、肿胀、麻木、皮下颜色改变、头晕乏力等。

疼痛

血管狭窄或堵塞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引起疼痛,如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行走时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

肿胀

静脉回流不畅或血栓形成可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

麻木

血液循环障碍可使神经末梢供血不足,引起肢体麻木,如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可引起上肢麻木。

皮肤颜色改变

动脉供血不足可使皮肤苍白,静脉回流障碍可使皮肤青紫或发红,如雷诺氏病患者在寒冷刺激下,手指皮肤可出现苍白、青紫、潮红的颜色变化。

头晕、乏力

脑部血管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昏迷。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影响血管的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药物因素等。

生活方式因素

如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熬夜等,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肥胖等,增加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可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血管功能。

遗传因素

血管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弹性降低,内膜增厚,容易出现血管狭窄、硬化等病变。

药物因素

药物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或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观察腿部皮肤是否有青筋暴露、迂曲成团的现象,尤其是小腿内侧和后侧,若有,可能提示有静脉曲张。触摸手腕部的桡动脉或颈部的颈动脉,感受脉搏的强弱、节律是否整齐。若脉搏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上肢或颈部血管有狭窄或堵塞;若脉搏节律不齐,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水平。正常血压值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血管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

血管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皮肤颜色、有无皮疹、溃疡、水肿,以及浅表静脉的充盈情况和有无曲张等。如皮肤苍白可能提示贫血或动脉供血不足;皮肤发绀可能是缺氧或静脉回流障碍的表现。

触诊

触摸体表动脉的搏动,了解其强弱、节律和有无异常搏动;触诊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若下肢有炎症或肿瘤等病变,腹股沟淋巴结可能肿大。还可触摸肢体皮肤温度,若局部皮温降低,可能提示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的供血不足。

听诊

用听诊器听取血管杂音,如在颈部、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听到血管杂音,可能提示相应部位的血管有狭窄或动脉瘤等病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包括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下肢血管超声等,可清晰显示血管的内径、管壁厚度、血流速度、有无斑块及血栓等情况,是一种无创、方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常用于血管疾病的初步筛查和诊断。

CT血管造影(CTA)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可三维重建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及病变情况,对诊断动脉瘤、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等有重要意义,但需注射造影剂,有一定辐射。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血管影像,无需注射造影剂或仅需少量造影剂,对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检查时间较长,价格相对较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通过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血管内,在X线下实时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能准确发现血管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但属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检测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等指标,了解是否存在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提示血脂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了解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或易栓倾向。

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是否有贫血、感染、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等情况,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血管功能。

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血管的供血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

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和波动情况,有助于诊断高血压及评估降压治疗效果。

踝肱指数测定

通过测量踝部和上臂的血压比值,评估下肢动脉的供血情况,常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8(1).
[2]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01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