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髓是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一种组织,在人体的骨骼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红骨髓共同构成了人体的骨髓组织。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中的红骨髓会有一部分逐渐脂肪化,变成黄骨髓。
主要位于长骨的骨髓腔内,如肱骨、股骨等长骨骨干的髓腔中,同时也存在于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间隙内,像髂骨、胸骨等部位。
黄骨髓主要由大量的脂肪细胞和少量的造血细胞等组成。脂肪细胞呈现出圆形或多边形,紧密排列在一起,占据了黄骨髓的大部分空间。这些脂肪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脂肪滴,使得黄骨髓在外观上呈现出黄色。而少量的造血细胞则散在分布于脂肪细胞之间,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这些造血细胞可以被激活,重新参与造血过程。
黄骨髓具有造血潜能、支持与营养等功能。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黄骨髓的造血功能相对较弱,但当人体出现严重失血、某些血液疾病或其他特殊生理需求时,黄骨髓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以满足身体对血细胞的需求。
为骨骼提供营养支持和力学支撑,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其中的脂肪细胞还能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减轻骨骼受到的外力冲击。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为骨髓细胞的合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骨髓的正常代谢。适当多吃一些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进行,对黄骨髓的潜在造血能力有一定的维护作用。
像散步、慢跑、登山等适度的负重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增强骨骼的强度和密度,同时也有利于骨髓腔内的血液循环,为黄骨髓提供良好的营养供应和代谢环境。建议每周进行至少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骨骼损伤。
尽量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可能对骨髓的微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抑制骨髓的正常功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X射线、CT等放射性检查,工作中如需接触辐射源,要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做好防护措施。
在显微镜下观察,黄骨髓呈现出以脂肪细胞为主要成分的形态特征。脂肪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充满了大小不等的脂滴,这些脂滴在常规染色切片中呈现出空泡状。细胞核则被挤向细胞的一侧,呈扁平状。除了脂肪细胞外,还可以看到一些散在的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但数量相对较少。
正常黄骨髓
正常情况下,黄骨髓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髓主要以红骨髓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成年人的长骨骨干中大部分是黄骨髓,而在骨骺、扁骨和不规则骨等部位仍保留有一定量的红骨髓。正常的黄骨髓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影,在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中可以看到典型的以脂肪细胞为主的细胞成分。
异常黄骨髓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黄骨髓可能会出现脂肪化程度加重,造血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无法正常转化为红骨髓以满足身体的造血需求。
骨髓中的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取代了正常的骨髓组织,包括黄骨髓和红骨髓。此时黄骨髓的结构会被破坏,脂肪细胞减少,代之以大量的纤维组织,导致骨髓的造血功能和力学支撑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会抑制正常的造血细胞生长,黄骨髓中的造血细胞也会受到影响,同时白血病细胞还可能侵犯黄骨髓,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黄骨髓的异常症状有贫血症状、易感染、出血倾向、骨骼疼痛等。
当黄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现异常,无法正常转化为红骨髓造血时,人体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
由于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的生成减少,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出现频繁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血小板的生成不足,会导致人体的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容易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
在一些骨髓疾病中,如骨髓纤维化,由于骨髓组织被异常细胞或纤维组织取代,骨髓腔内压力升高,会引起骨骼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肋骨、脊柱等部位,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
影响黄骨髓的因素有年龄、疾病、药物和化学物质、辐射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髓中的红骨髓会逐渐向黄骨髓转化,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成年人的黄骨髓比例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的黄骨髓可能会进一步增多,且其造血功能和细胞活性会有所下降。
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会对黄骨髓产生影响。如前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血液疾病会直接破坏骨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黄骨髓的异常改变。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能通过影响骨髓的微环境或免疫系统,间接影响黄骨髓的状态。
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等,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黄骨髓的造血细胞受损,影响其正常功能。同时,长期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有机溶剂,也可能对骨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骨髓损伤,进而影响黄骨髓。
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如从事放射性工作或接受过多的放射性检查和治疗,辐射会直接损伤骨髓细胞的DNA,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黄骨髓的细胞成分和功能发生改变,增加患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可以留意自己是否有贫血、易感染、出血倾向等症状,如是否经常感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是否容易感冒发烧,皮肤是否经常出现瘀斑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存在异常,包括黄骨髓的功能异常。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能测试来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进行短距离的快速行走或爬楼梯,观察自己是否有心慌、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如果在轻微活动后就出现明显的不适,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不足,导致身体缺氧有关。
黄骨髓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是否苍白,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检查皮肤是否有瘀斑、瘀点,以了解有无出血倾向;查看是否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因为某些血液疾病可能会伴有淋巴结肿大。通过按压胸骨、肋骨、脊柱等部位,了解是否有压痛,若存在压痛,可能提示骨髓有病变,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疾病时,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可出现骨骼压痛。
X线检查
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和密度等,对于一些累及骨髓的疾病,如骨髓炎、骨肿瘤等,X线检查可能会发现骨骼的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异常改变,但对于早期的黄骨髓病变,X线检查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内部结构,对于发现骨髓腔的病变有一定帮助,如可以检测到骨髓腔内的占位性病变、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等,对于诊断骨髓疾病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
对骨髓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骨髓病变时,MRI可以发现骨髓信号的异常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血常规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血液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是否正常。如果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存在贫血,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与骨髓造血异常或感染等有关;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是诊断骨髓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穿刺获取骨髓液,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直接了解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等,对于诊断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骨髓活检
可以获取更完整的骨髓组织样本,除了能观察骨髓细胞的情况外,还能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对于诊断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
通过向体内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其在骨髓内的分布情况来显示骨髓的功能状态。可以直观地了解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分布范围和功能活性,对于一些骨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基因检测
对遗传性血液疾病或怀疑有基因突变导致的骨髓疾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明确病因,如检测是否存在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等,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