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如氧气运输、免疫防御、止血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血细胞主要存在于血管系统中,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在全身各处流动,从而能够在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发挥相应的功能。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呈双凹圆盘状,这种特殊的形状可以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亚铁血红素能够结合和释放氧气。
种类多样,根据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一般都有细胞核,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形态结构有所差异。例如,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2-5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相对较少。
体积较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它含有多种与止血和凝血有关的因子,如血小板因子等。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同时,它也能把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中性粒细胞
具有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是机体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并且可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能释放组胺、肝素等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等过程。
淋巴细胞
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单核细胞
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它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短,之后进入组织中可分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发挥吞噬病原体、清除衰老细胞和细胞碎片等功能。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血管破口。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与凝血有关的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为了维持正常的红细胞数量和功能,饮食中应保证充足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摄入。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可通过食用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获取。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肉类、蛋类、奶制品等食物中,叶酸丰富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全麦产品等。均衡的饮食对于白细胞的健康很重要,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包括瘦肉、鱼类、豆类等。此外,富含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等、维生素E如坚果、植物油等和β-胡萝卜素如胡萝卜、南瓜等的食物有助于增强白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为了维持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可以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K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血细胞在体内的运输和更新。长期规律的运动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白细胞发挥免疫功能。运动还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数量的稳定。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血细胞数量或质量异常。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对血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如抑制骨髓造血、损害白细胞功能等。另外,减少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血细胞。
正常血细胞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比较均匀,直径约为7-8μm。在染色后的血涂片上,中央染色较浅,周边染色较深。正常白细胞形态各异,如前面所述。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染色质呈块状;淋巴细胞核圆,染色质致密;单核细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等。正常血小板体积小,成群分布,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异常血细胞
如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可能与巨幼细胞贫血有关。镰状红细胞,是镰状细胞贫血的典型表现;球形红细胞增多,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贫血,或者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如血红蛋白S等。
白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原因引起;白细胞减少可能与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如白血病细胞,其形态与正常白细胞有明显差异,细胞核大,核质比例失调等。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障碍,导致止血困难。
血细胞异常症状分为红细胞异常相关症状、白细胞异常相关症状、血小板异常相关症状等。
贫血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如果是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
白细胞减少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伴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会引起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血栓形成的症状。
影响血细胞的因素有药物、疾病、环境因素等。
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细胞,如氯霉素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感染性疾病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会导致贫血;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直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长期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中可能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化学毒物如苯等也可能导致血液系统异常。
可以通过观察自身是否有面色苍白、容易疲劳可能提示红细胞异常、频繁感冒或感染可能提示白细胞异常、皮肤瘀斑或鼻出血可能提示血小板异常等症状来初步判断血细胞是否可能出现异常。现在有一些可以在家中使用的简单血液检测设备,如指尖血检测仪,可以初步检测血红蛋白等指标,但这些设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对有限。
血细胞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在体格检查时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睑结膜判断是否贫血、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检查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肝脾是否肿大等情况来初步判断血细胞是否存在异常。
超声检查
可以用于检查脾脏、肝脏等器官的大小和形态,因为某些血液疾病可能会导致肝脾肿大。
CT或MRI检查
对怀疑有血液系统肿瘤等病变,CT或MRI可以帮助发现体内深部的病变,如骨髓的病变等。
血常规检查
这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项目,能够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等基本指标,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骨髓穿刺检查
对一些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骨髓穿刺可以获取骨髓细胞进行检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对判断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基因检测
对一些遗传性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致病基因,有助于诊断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