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骨科

骨骼肌

王磊
王磊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外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骨骼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组织。

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属于横纹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因此又称为随意肌。

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置

骨骼肌遍布于人体的头、颈、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在头部,有控制面部表情和眼球运动等的骨骼肌;颈部的骨骼肌可帮助头部转动和支撑头部重量;躯干部的骨骼肌则参与维持身体的姿势和保护内脏器官,如背阔肌、腹直肌等;四肢的骨骼肌更是发达,负责肢体的各种运动,像上肢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下肢的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是骨骼肌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外观呈红色,柔软且有收缩能力,是肌肉收缩的主要部位。位于肌腹的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颜色洁白且坚韧,将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起到传递肌肉力量和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骨骼肌具有运动功能、维持姿势、保护功能、产热功能、协助其他系统功能等。

运动功能

这是骨骼肌的主要功能。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产生各种运动,如行走、跑步、跳跃、抓取等动作,使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肢体活动。

维持姿势

骨骼肌持续收缩产生一定的张力,能够帮助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和平衡。例如,背部的竖脊肌和腹部的肌群等,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使人体能够站立、坐直等。

保护功能

一些骨骼肌对身体内部的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像胸廓的肋间肌和膈肌等,在呼吸运动的同时,也对胸腔内的心脏、肺脏等器官形成保护。

产热功能

当骨骼肌收缩时,会产生热量,这对于维持人体的体温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通过不自主的肌肉颤抖来增加产热,以保持体温。

协助其他系统功能

呼吸运动需要膈肌、肋间肌等骨骼肌的参与,从而协助呼吸系统完成气体交换;而在吞咽、排便等过程中,也有众多骨骼肌协同作用,配合消化系统等完成相应的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蛋白质是骨骼肌生长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可多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像鸡胸肉,每100克含有约20克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是增肌的优质食材。碳水化合物可为肌肉运动提供能量,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薯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它们能缓慢释放能量,维持肌肉的持续活动。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对维持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很重要,可通过多晒太阳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来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牛奶、豆制品等是良好的钙源;此外,钾、镁等矿物质对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有重要作用,可多吃香蕉、坚果、绿叶蔬菜等来获取。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耐力。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使全身骨骼肌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氧气供应。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量。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力量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重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运动前后进行充分的伸展运动,如瑜伽的各种体式、静态拉伸等,有助于放松肌肉,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肌肉拉伤和僵硬。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骨骼肌的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充足休息、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等。

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立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低头等不良姿势,减轻肌肉的不合理受力,预防肌肉疲劳和损伤。

充足休息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睡眠不足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长期可能导致肌肉功能下降。

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和僵硬,应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身体,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骨骼肌形态

骨骼肌的形态各异,有的呈长带状,如缝匠肌,是人体最长的肌肉,从大腿外侧斜向下延伸至小腿内侧;有的呈扇形,如三角肌,覆盖在肩关节的外侧,形似三角形;还有的呈多羽状,如股四头肌,由四个头组成,外观呈梭形等。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大小差别很大,体积较大的肌肉如臀大肌,对于维持身体的直立姿势和行走、奔跑等动作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些小肌肉如耳部的耳肌,相对较小且功能较为精细,主要参与耳部的一些细微运动和表情变化。

正常骨骼肌

正常的骨骼肌在体表观察时,一般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肌肉饱满且富有弹性,表面皮肤光滑,无红肿、硬结等异常表现。用手触摸时,质地均匀,有一定的紧张度,但不会过于僵硬或松弛。能够正常地进行收缩和舒张运动,完成各种肢体动作和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与生理功能,且在运动过程中力量适中,动作协调流畅,不会出现疼痛、无力、颤抖等异常情况。

异常骨骼肌

肌肉萎缩

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可能是由于长期不运动、神经损伤、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容易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

肌肉肥大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肌肉肥大通常是由于长期进行力量训练等运动,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这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变化;病理性肌肉肥大则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如先天性肌强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引起,肌肉会异常增大且伴有无力等症状。

肌肉拉伤

多因运动时突然的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所致,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肌肉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触摸到肌肉有硬结或条索状。

肌肉痉挛

俗称“抽筋”,常见于小腿三头肌、足底屈肌等部位,是由于肌肉过度疲劳、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的肌肉突然强直性收缩,表现为肌肉剧痛、僵硬,疼痛可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之后逐渐缓解。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骨骼肌异常症状有疼痛、无力、麻木、活动受限等。 

疼痛

是骨骼肌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刺痛、胀痛、酸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肌肉本身或其附着点周围,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无力

肌肉力量减弱,导致肢体活动受限,难以完成正常的动作,如抬手、抬腿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可能是由于神经病变、肌肉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

麻木

感觉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时,会出现肌肉麻木的症状,常伴有感觉减退或异常,如针刺感、蚁走感等,常见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压迫神经的疾病。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无力或肌肉挛缩等原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小,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如肩周炎患者,肩部肌肉病变可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外展、上举等。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影响骨骼肌的因素有年龄、营养状况、运动因素、疾病与药物、生活习惯等。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肌肉弹性降低等。一般从30岁左右开始,人体的肌肉量每年会以一定的比例减少,如果不注意锻炼和保养,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

营养状况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会影响骨骼肌的正常生长、修复和功能维持。例如,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营养搭配的人,容易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肌肉量减少和力量减弱。

运动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逐渐萎缩、力量下降;而过度运动、运动方式不当或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又容易导致肌肉拉伤、疲劳等损伤。

疾病与药物

许多疾病会影响骨骼肌,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像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和神经支配,引起肌肉无力、萎缩等;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增加,引起肌肉萎缩。

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对骨骼肌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肌肉的血液供应,影响肌肉的营养和氧气摄取。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对着镜子观察双侧肢体的肌肉形态,看是否有肌肉萎缩或肥大的情况,两侧肌肉是否对称。如发现一侧小腿肌肉明显比对侧细,可能存在肌肉萎缩问题。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测试,如双手各持一定重量的物体,比较两侧手臂的力量是否相同;或者进行单腿下蹲动作,观察两侧下肢的力量和稳定性。若一侧肢体明显无力,可能提示肌肉或神经存在异常。主动活动各个关节,检查肌肉的活动范围是否正常。例如,尝试将手臂向上伸直、向后伸展,将腿伸直抬高,弯曲腰部等,若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某个部位的肌肉受限或疼痛,可能存在肌肉或关节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

骨骼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患者的肢体形态、姿势、肌肉外观等,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肿胀、畸形等异常情况。用手触摸肌肉,了解肌肉的质地、紧张度、有无压痛、硬结等。如在触摸时发现肌肉有明显的压痛和硬结,可能是肌肉拉伤或炎症的表现。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肢体运动,观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情况,以及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评估肌肉的力量、协调性和运动功能。使用一些工具如皮尺等,测量肢体的周径,以对比双侧肢体肌肉的大小,判断是否存在肌肉萎缩或肥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一般用于检查骨骼的情况,但有时也能间接反映骨骼肌的问题,如观察到肌肉附着点处的骨质增生,可能与长期肌肉牵拉或劳损有关。

超声检查

可清晰显示肌肉的形态、结构、厚度及内部回声等,对于诊断肌肉拉伤、血肿、炎症、肿瘤等有一定的帮助。具有无创、方便、实时等优点,可动态观察肌肉的活动情况。

CT检查

能更清楚地显示肌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发现肌肉内的占位性病变、骨骼病变对肌肉的侵犯等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很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准确显示骨骼肌的病变范围、性质和程度,常用于诊断肌肉的炎症、肿瘤、损伤等疾病,是目前诊断骨骼肌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酶类指标,可反映肌肉是否有损伤或病变。当肌肉损伤时,这些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酶的活性升高;还可检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以判断是否有炎症存在。此外,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如钾、钠、钙等水平,对于诊断肌肉痉挛等疾病有帮助。

尿液检查

主要检测尿肌红蛋白,当肌肉发生严重损伤时,肌红蛋白会大量释放入血,并通过肾脏排出,导致尿肌红蛋白升高,常见于挤压综合征、严重的肌肉拉伤等疾病。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神经源性肌肉疾病和肌源性肌肉疾病有重要意义,如可区分是由于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无力,还是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

肌肉活检

是一种有创检查,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切取一小块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直接观察肌肉的病理变化,如肌纤维的形态、结构、有无炎症细胞浸润、有无脂肪或结缔组织增生等,对于明确肌肉疾病的病因和诊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因其有创性,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田野,杨锡让,倪东海,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Ⅰ力竭运动对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 11(4):3.
[2]金其贯.慢性力竭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1999(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