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个部位相连接。
负责传递神经冲动,以实现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控。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从脑和脊髓发出后,延伸至四肢、躯干、内脏器官等身体的各个角落。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如脊神经节位于脊髓两侧的椎间孔附近,而脑神经节则多位于相应脑神经所支配的器官附近或脑的表面。
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颈部,与脑相连,其中有些是感觉性的,如嗅神经负责嗅觉,视神经负责视觉;有些是运动性的,如动眼神经支配眼球的运动;还有些是混合性的,如三叉神经既负责面部感觉又支配咀嚼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从脊髓发出,经椎间孔穿出,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每对脊神经均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后根上有脊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等。
通过各种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觉等多种感觉信息,并将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们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身体状态,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身体的各种随意运动,如行走、抓握等。
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内分泌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维生素B12对神经髓鞘的形成和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此外,富含维生素B1、B6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香蕉等,也有助于神经的健康,它们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鱼类、坚果等食物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ω-3脂肪酸,对神经细胞的膜结构和功能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可促进神经信号的传递。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为周围神经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同时,有氧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间接对神经系统产生积极影响。适度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可增强肌肉力量,减轻神经受压的风险。强壮的肌肉能够更好地支撑和保护周围神经,减少因外力或姿势不良等引起的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系统的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动作、注意保暖、戒烟限酒等。
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低头,以减少对周围神经的压迫和牵拉,特别是要注意颈部、腰部等部位的姿势,防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压迫神经根。
长时间进行重复性的手部或肢体动作,如打字、使用鼠标等,容易导致局部神经受压和损伤,引发腕管综合征等疾病。应定时休息,活动肢体,缓解神经压力。
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神经因缺血而受损。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神经的血液供应;过量饮酒则可能损害神经细胞,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因此,戒烟限酒对保护周围神经系统非常重要。
周围神经通常呈条索状或束状,外观上类似白色的纤维组织。由众多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形成神经束,多个神经束再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干。神经纤维的粗细和形态各不相同,根据其功能和传导速度的差异,可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
正常周围神经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准确、迅速地将感觉信息从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有效地传递到效应器,从而保证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正常运作。神经纤维、神经节以及神经末梢等结构完整,无损伤、断裂或缺失等异常情况,各结构之间的连接和配合协调有序,共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异常的自发放电现象,以确保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和整合,避免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异常症状。
异常周围神经系统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压迫、炎症、中毒、营养缺乏等,导致神经纤维的连续性中断或功能障碍。根据损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神经失用、轴突断裂和神经断裂等类型。
常见的有神经炎,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等因素引发,表现为神经的充血、水肿、变性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某些疾病的影响,周围神经可能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神经纤维的萎缩、髓鞘的脱失等,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常见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等。
周围神经吸烟异常症状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包括感觉减退,即对疼痛、温度、触觉等感觉的敏感度下降;感觉过敏,表现为对轻微刺激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如疼痛加剧;还有感觉异常,如出现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异常感觉,常提示周围神经存在病变。
可表现为肌肉无力,轻者影响精细动作,重者可导致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由于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丧失,肌肉体积逐渐缩小;此外,还可能出现肌肉震颤、抽搐等不自主运动,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
当周围神经中的自主神经受损时,会出现一系列内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皮肤潮红、出汗异常、血压波动、心率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周围神经系统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代谢因素、遗传因素等。
如外伤,包括切割伤、挤压伤、牵拉伤等,可直接损伤周围神经;长期的慢性劳损,如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也可导致神经受压或磨损;此外,寒冷、高温、电击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对周围神经造成损害。
化学物质中毒,如铅、汞、有机磷农药等,可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导致神经损伤;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等,也可能产生神经毒性副作用,损害周围神经系统。
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神经炎,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可导致神经纤维的脱髓鞘病变。
维生素B族缺乏、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等可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供应和正常代谢,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某些周围神经病具有遗传倾向,如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等,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具有家族遗传史,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可以用棉棒轻触皮肤,检查触觉是否正常;用针轻刺皮肤,测试痛觉;用冷热水杯接触皮肤,评估温度觉。若在某一区域感觉明显减退、过敏或异常,可能提示该区域的周围神经存在问题。通过观察肢体的力量和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如进行握力测试,若握力减弱,可能是支配手部肌肉的神经出现了异常;观察行走姿势和步态,若有不稳、跛行等情况,可能与下肢神经病变有关。可通过检查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生理反射来判断周围神经的功能。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相应部位的神经传导通路存在障碍。
周围神经系统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观察肢体有无肌肉萎缩、皮肤有无溃疡、颜色改变及肢体的姿势和运动情况等,有助于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的外在表现。
触诊
触摸肌肉的硬度和张力,检查有无压痛,同时可评估神经的粗细、有无结节等,对于判断神经是否存在损伤或病变有一定帮助。
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对感觉、运动和反射的系统检查,如检查痛觉、触觉、温度觉的分布和程度,评估肌肉的力量、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以及各种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的情况,以全面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X线检查
可用于检查骨骼结构,对于因骨折、脱位等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帮助医生了解神经受压或损伤的可能原因。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软组织及病变的细节,对于诊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周围神经受压情况有重要意义,可帮助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清晰显示神经的形态、走行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诊断神经肿瘤、炎症、脱髓鞘病变等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评估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维生素B12水平、自身抗体等指标,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感染、代谢紊乱、营养缺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
对于某些怀疑有神经系统感染、炎症或脱髓鞘病变的患者,脑脊液检查可提供重要信息,如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胞数、蛋白含量、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
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肌电图可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则可测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有助于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神经活检
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或不明原因的周围神经病变时,可进行神经活检,通过获取神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