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接收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整合加工后,再发出指令调控机体的活动。
使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脑
位于颅腔内,由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组成。大脑占据了颅腔的大部分空间,脑干位于颅底与脊髓相连,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脊髓
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它上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1腰椎下缘。
大脑
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灰质即大脑皮层,有许多脑沟和脑回,增加了表面积。内部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连接大脑各部分及与脑的其他部位。
小脑
中间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表面也是灰质,内部为白质,有许多神经核团。
脑干
自上而下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内部有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是心跳、呼吸等重要生命中枢所在部位。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蝴蝶形,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组成,前角含运动神经元,后角含感觉神经元。白质在灰质周围,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道。
大脑
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具有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多种高级功能。不同的脑区负责不同的功能,如额叶与运动控制、认知等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等有关;枕叶与视觉有关等。
小脑
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使运动更加准确、流畅和协调。
脑干
除了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外,还负责传导神经冲动,将大脑与脊髓及周围神经联系起来。
一方面,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如膝跳反射等,能快速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和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脊髓也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将感觉信息上传至脑,将脑的指令下传至效应器。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尤其是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可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橄榄油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功能;同时,像钙、镁等矿物质,对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也有重要作用,可通过食用奶制品、绿叶蔬菜等获取。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活力。瑜伽和太极拳这些运动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助于提高小脑的功能,同时通过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压力。长期坚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衰老和疾病,促进神经可塑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日常养护有充足睡眠、减少压力、避免不良习惯等。
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休息和恢复,清除脑内的代谢废物,巩固记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害作用;减少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等不良姿势,避免颈部和腰部的神经受压。
大脑呈半球形,表面凹凸不平,有众多脑沟和脑回,形成复杂的脑叶结构。小脑呈扁圆形,有许多横行的沟裂将其分成小叶。脑干外形不规则,中脑有四叠体等结构,脑桥有基底部和脑桥臂,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体。脊髓呈圆柱形,有两个膨大,即颈膨大(支配上肢)和腰骶膨大(支配下肢),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其下方有终丝相连。
正常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处于完好状态,脑和脊髓的各个部分形态正常,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细胞能够正常地接收、传导和处理信息,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也处于正常水平,从而保证人体的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
异常中枢神经系统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感染、血管病变、肿瘤、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结构上可能出现脑或脊髓的损伤、萎缩、变形、占位性病变等;功能上则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各种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有感觉异常、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精神症状等。
如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过敏等,可能是由于感觉神经通路受损所致。
包括肢体无力、瘫痪、震颤、共济失调等,与运动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功能异常有关。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痴呆等,常见于脑器质性病变或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失语症,患者可能出现语言表达困难、理解障碍或语言流畅性异常等,多因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引起。
情绪波动、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与神经递质失衡或脑功能紊乱有关。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遗传性共济失调、神经纤维瘤病等,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
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头部外伤、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也是常见的影响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等,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脑萎缩、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功能下降等,使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可以用棉棒轻触皮肤,检查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是否正常;用针轻刺皮肤,测试痛觉;用冷热水杯接触皮肤,评估温度觉等,以初步判断感觉神经功能是否正常。观察自己的肢体活动是否灵活,能否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系扣子、写字等;进行闭目站立试验,双脚并拢,闭目站立一段时间,看是否能保持平衡,以检测小脑和本体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一般检查
包括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初步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有多种检查项目,如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可了解脑干的功能;检查角膜反射、腹壁反射等浅反射,以及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评估神经反射弧的完整性;通过病理反射检查,如巴宾斯基征等,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CT检查
能快速定位和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外伤等,对颅骨骨折等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一些软组织病变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MRI检查
对脑和脊髓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微结构,对于脑梗死、脑肿瘤、脊髓病变等的诊断价值很高,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病变或微小病变的检测更具优势。
脑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检查脑血管的病变,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使脑血管显影,可直观地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可了解身体的一般状况,排除一些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同时,还可检测一些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特殊指标,如自身抗体、感染标志物等,以辅助诊断。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检测脑脊液的压力、常规、生化等指标,对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脑部肿瘤等有重要意义,还可发现脑脊液中的异常细胞、病原体等。
脑电图检查
通过在头皮表面放置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对于诊断癫痫、脑功能障碍等疾病有重要价值,可发现异常的脑电波,如癫痫患者的棘波、尖波等。
肌电图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功能,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可判断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病变,如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等,对于定位神经损伤部位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