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小球是一个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属于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其位置较为隐蔽但在颈部解剖结构中具有特定的标志性意义。
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及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血窦组成。上皮样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排列成球状或团块状,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可传递化学信息。受舌咽神经的颈动脉窦支支配,通过神经传导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通,以便能及时将感受到的信息传递出去。
颈动脉小球具有化学感受功能、血压调节辅助功能等。
能敏锐地感知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等化学物质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或氢离子浓度升高时,颈动脉小球受到刺激,通过舌咽神经将冲动传入延髓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虽然其主要功能是化学感受,但在调节血压方面也有一定的间接作用。通过对血液气体及酸碱度变化的感受,反射性地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对血压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与稳定。
保证饮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以及瘦肉、鱼类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颈动脉小球的正常功能及血液循环的稳定。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加重心血管负担,影响血液循环,可能间接对颈动脉小球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减少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颈动脉小球能更好地感知血液中的化学变化,并及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内稳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缺氧,运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5%左右。坚持定期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周进行3-5次运动为宜,这样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进而保障颈动脉小球的正常功能。
颈动脉小球日常养护有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等。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影响颈动脉小球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功能;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体内代谢平衡,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尽量戒烟,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生理功能的调整,包括维持颈动脉小球周围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防止身体应激反应导致血压波动和内分泌失调,影响颈动脉小球的正常工作。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问题,进而影响颈动脉小球的功能。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²之间,有助于减轻心血管负担,维护颈动脉小球的健康。
通常呈扁椭圆形,大小因人而异,一般直径约为3-5毫米,颜色呈淡红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
正常颈动脉小球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颈动脉小球的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正常,能够准确地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并及时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以维持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例如,在人体进行体力活动时,随着代谢的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颈动脉小球会迅速感知并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以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同时调节心血管功能,保证身体各部位的血液供应。
异常颈动脉小球
可能出现肿大、萎缩、变形等情况。肿大可能是由于局部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萎缩则可能与长期供血不足、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变形可能是由于周围组织病变挤压所致。
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对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微小变化过度敏感,导致呼吸频率异常增加、血压波动等;功能减退时,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感知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机体对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的反应迟钝。
颈动脉小球异常症状有呼吸方面、心血管方面、头晕头痛等方面的症状。
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或减慢、呼吸深度改变、呼吸困难等症状。当颈动脉小球功能亢进时,会过度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喘息等。
可引起血压异常,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不齐、心慌、心悸等。因为颈动脉小球的异常会影响心血管中枢的调节,使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出现紊乱。
由于颈动脉小球异常影响了脑部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可能导致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晕厥。
影响颈动脉小球因素有疾病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颈动脉小球的血液灌注异常,进而影响其功能。此外,颈部的肿瘤、炎症等局部病变,也可能直接侵犯或压迫颈动脉小球,导致其形态和功能改变。
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间接影响颈动脉小球的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弹性降低,颈动脉小球的供血和功能也会逐渐受到影响。
长期处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不良环境中,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颈动脉小球的正常功能。
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自测颈动脉小球是否异常。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初步判断,如关注自己的呼吸情况,是否有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明显改变,有无呼吸困难;留意自己的心血管症状,如是否经常出现心慌、心悸、血压波动等。若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颈动脉小球日常养护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颈部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颈部,可以初步了解颈动脉小球所在区域是否有肿块、压痛等异常情况,但这种方法对于发现深部的颈动脉小球病变有一定局限性。
听诊
使用听诊器在颈部颈动脉分叉处听诊,正常情况下一般无杂音,但如果颈动脉小球存在病变,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异常等情况时,可能会听到血管杂音。
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小球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其周围血管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肿大、萎缩、占位性病变等,同时还能观察血流情况,评估颈动脉小球的血液供应。
CT检查
能提供更详细的颈部解剖结构信息,对于发现颈动脉小球的肿瘤、囊肿等病变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可以通过增强扫描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颈动脉小球的病变,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或神经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常规、血脂、血糖、血生化等指标,了解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影响颈动脉小球功能的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血气分析
直接检测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等指标,评估颈动脉小球对血液化学物质变化的感知是否与实际血液状态相符,有助于判断颈动脉小球的功能是否正常。
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检测舌咽神经的传导功能,间接评估颈动脉小球的神经支配是否正常,对于判断颈动脉小球功能异常是否与神经病变有关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