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对掌肌是手部的一块小肌肉,属于手内在肌。
在手部精细动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掌运动。
对抓握、捏取等动作的完成至关重要。
拇对掌肌位于手掌内侧,起于屈肌支持带和大多角骨结节,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的外侧。其位置较深,在拇短展肌的深面。
拇对掌肌主要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是肌肉的主体部分,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能够产生收缩力。肌腱则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纤维组织,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递到拇指近节指骨,引起拇指的运动。
拇对掌肌具有对掌运动、协助拇指外展和屈曲等功能。
主要功能是使拇指对掌,即将拇指从与其他手指平行的位置旋转到与其他手指相对的位置,这个动作对于握持工具、抓握物体等精细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们在使用筷子夹菜或者拿笔写字时,拇对掌肌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协助拇指外展即拇指离开手掌平面向外侧移动和屈曲即拇指在掌指关节处弯曲。
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因为蛋白质是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拇对掌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生素D和钙对于肌肉的正常功能和骨骼附着也很重要。可以通过食用牛奶、鸡蛋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和钙。此外,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神经传导,保证肌肉收缩舒张功能的正常发挥。
经常进行简单的手部伸展和握拳运动可以锻炼拇对掌肌。将手指尽量伸展,然后缓慢握拳,每次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将拇指依次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对,缓慢而有节奏地进行,这个动作可以很好地锻炼拇对掌肌的对掌功能,每组动作重复10次左右,每天进行3组。
长时间过度使用手部,如长时间打字、使用鼠标等,可能会导致拇对掌肌疲劳。要注意适当休息,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手部。寒冷的环境可能会影响手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拇对掌肌的功能。在寒冷天气可以佩戴手套,保持手部温暖。
正常情况下,拇对掌肌外观呈梭形,肌腹部分饱满,肌腱部分纤细。在肌肉收缩时,肌腹会变得更加紧实,形状可能会有所改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正常拇对掌肌
正常拇对掌肌在手部活动时能够协调地收缩和舒张,使拇指完成对掌、外展和屈曲等动作。其力量和活动范围在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一般都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手部操作需求。
异常拇对掌肌
可能是由于神经损伤、长期废用等原因引起。肌肉萎缩后,肌腹会变小、变扁,力量也会明显减弱。
多是由于炎症、外伤后瘢痕形成等因素导致。肌肉挛缩会使肌肉失去正常的弹性,活动范围受限。
拇对掌肌的异常症状有拇指活动受限、疼痛和压痛等。
如果拇对掌肌出现问题,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拇指对掌、外展或屈曲功能受到限制。例如,无法将拇指与其他手指正常对掌,会影响到抓握物品的能力,像拿不住小物件等。
在肌肉损伤或炎症时,手掌内侧靠近拇指的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按压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影响拇对掌肌的因素有外伤、神经病变、过度劳损等。
手部受到直接的撞击、切割伤等外伤,可能会损伤拇对掌肌的肌腹、肌腱或者支配它的神经。
如正中神经损伤,正中神经对手部的肌肉包括拇对掌肌有支配作用,神经损伤会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长期反复进行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手工艺人、打字员等职业人群,过度使用拇对掌肌可能导致肌肉劳损、炎症等问题。
尝试将拇指与小指对掌,观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动作,以及完成动作的力量和范围是否正常。如果在对掌过程中感觉困难、力量不足或者疼痛,可能提示拇对掌肌存在问题。将拇指离开手掌平面外展,然后在掌指关节处屈曲拇指,检查这两个动作是否正常。异常的外展或屈曲动作可能与拇对掌肌功能异常有关。
拇对掌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医生会观察手部的外观,看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对于拇对掌肌异常,可能会看到手掌内侧肌肉萎缩或者隆起如挛缩时。
触诊
通过触摸手掌内侧的肌肉,检查肌肉的张力、弹性以及是否有压痛。在肌肉损伤或者炎症时,触诊通常会发现压痛明显,肌肉张力可能会增加(如挛缩)或者减小(如萎缩)。
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拇对掌肌的形态、结构,对判断肌肉是否有撕裂、肿胀等情况很有帮助。在肌肉撕裂时,超声图像上可以看到肌肉纤维的中断。
MRI(磁共振成像)
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肌肉软组织信息,对于诊断肌肉内部的病变,如炎症、肿瘤等有较高的价值。
血液检查
在怀疑有炎症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拇对掌肌时,可以进行血液检查。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类风湿因子等自身免疫指标,帮助诊断疾病。
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肌电图检查,通过检测拇对掌肌的电活动,可以判断支配肌肉的神经是否存在损伤或者病变。在神经损伤时,肌电图会显示异常的电信号,如出现纤颤电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