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

瓣膜

田洪波
田洪波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瓣膜是人体循环系统中一种可以开闭的膜状结构。

保证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

具有维持血液正常流动的功能。

位置

心脏瓣膜

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其中二尖瓣分隔左心房和左心室,三尖瓣分隔右心房和右心室。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肺动脉瓣位于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

静脉瓣膜

主要存在于四肢的静脉中,特别是下肢静脉。这些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在静脉中倒流,因为静脉血需要克服重力回流到心脏。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瓣膜分为心脏瓣膜、静脉瓣膜。

心脏瓣膜

一般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组成。瓣叶是主要的阻止血液逆流的结构,瓣环为瓣叶提供附着的基础。腱索一端连接瓣叶,另一端连接乳头肌,乳头肌则起源于心室壁。当心室收缩时,乳头肌收缩,通过腱索牵拉瓣叶,防止瓣叶翻转进入心房。半月瓣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三个半月形的瓣叶,瓣叶的游离缘在关闭时相互对合,阻止血液反流。

静脉瓣膜

是由静脉内膜折叠形成的半月形小袋,袋口朝向心脏方向。当血液向心脏流动时,瓣膜开放;当血液有倒流趋势时,瓣膜关闭,阻止血液逆流。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保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例如,在心脏舒张期,房室瓣开放,使心房的血液顺利流入心室;在心脏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使心室的血液泵入动脉,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协助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尤其是在人体站立或运动时,对抗重力作用,避免血液在静脉中淤积。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间接有利于瓣膜的健康。例如,橙子、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坚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像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有助于瓣膜组织的维护。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过多的胆固醇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管和心脏的功能,进而对瓣膜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对瓣膜健康有益。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例如,游泳时,身体在水中的压力变化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静脉瓣膜的负担。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可能导致胸部受到剧烈撞击的运动,如拳击等。过度的外力冲击可能会损伤心脏瓣膜。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瓣膜的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对瓣膜周围的血管产生不良影响;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注意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等问题,进而影响瓣膜功能。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长时间久坐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增加静脉瓣膜的压力;久站也会导致类似问题,如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应适当活动腿部,促进血液回流。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瓣膜形态

正常瓣膜

正常的心脏瓣膜开闭功能正常,在心脏的舒张期和收缩期能够准确地开放和关闭。例如,正常的主动脉瓣在心室收缩时完全开放,使血液顺畅地流入主动脉,在心室舒张时紧密关闭,防止主动脉内的血液倒流回心室。正常的静脉瓣膜能保证静脉血从肢体远端向心脏方向顺利回流,不会出现血液逆流的现象。

异常瓣膜

先天性异常瓣膜

如先天性二尖瓣狭窄,是由于瓣叶发育异常,瓣叶增厚、融合等原因导致二尖瓣口狭窄,影响左心房的血液流入左心室。

后天性异常瓣膜

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病变。风湿热反复发作后,心脏瓣膜会出现瓣叶增厚、粘连、钙化等改变。例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叶边缘相互粘连,瓣口面积变小,导致血液流动受阻。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瓣膜的异常症状分为心脏瓣膜异常症状、静脉瓣膜异常症状等。

心脏瓣膜异常症状

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因为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还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这是由于心脏节律或功能改变引起的。另外,水肿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如脚踝部水肿,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后,静脉血回流不畅,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

静脉瓣膜异常症状

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一样。患者还可能感到下肢沉重、酸胀,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这是由于静脉血淤积在下肢导致的。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影响瓣膜的因素有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感染因素

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细菌会附着在瓣膜表面,引起炎症反应,破坏瓣膜结构。

自身免疫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病变。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瓣膜会出现退行性变,如瓣叶钙化、弹性减弱等。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过度肥胖等,会增加瓣膜病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可以通过简单的运动试验来初步判断。比如,在平地上快速步行一段时间后,观察自己是否有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脏瓣膜功能有问题。可以进行静脉充盈试验。患者仰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然后在大腿根部扎上止血带,让患者站立,观察静脉充盈情况。如果静脉迅速充盈,可能提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

瓣膜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听诊心脏杂音来初步判断瓣膜是否有问题。不同的瓣膜病变会产生不同的杂音。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在心尖部可听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医生还会进行心脏触诊,检查是否有震颤等异常情况。检查下肢静脉瓣膜时,医生会观察下肢静脉的外观,看是否有静脉曲张。还会进行触诊,检查静脉的弹性和有无压痛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是检查心脏瓣膜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瓣膜的结构、大小、厚度、开闭情况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能够发现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病变。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这些检查对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以及瓣膜周围的血管情况很有帮助。在怀疑有血管病变影响瓣膜功能时可以采用。

静脉造影

对检查静脉瓣膜功能很有效。通过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静脉的形态和瓣膜功能,能够准确地判断静脉瓣膜是否存在反流等异常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检查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高脂血症,因为高脂血症是导致瓣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风湿因子检查

在怀疑有风湿性瓣膜病时,检查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指标,有助于诊断。

炎症指标检查

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在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炎症性瓣膜病变时,这些指标可能会升高。

其他检查

心导管检查

对一些复杂的心脏瓣膜病变,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量心脏各腔室的压力,观察心脏和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