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括约肌是环绕肛管的肌肉。
属于横纹肌。
受意识控制,在排便控制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位于肛管的外周,起自尾骨尖,向前止于会阴中心腱。
外括约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皮下部位于肛管下端的皮下,肌束呈环形;浅部位于皮下部的外侧深层,肌束环绕肛管下部;深部位于浅部的上方,是较为厚的环形肌束。各层肌纤维的走向有所不同。皮下部和深部肌纤维多呈环形,浅部肌纤维是从两侧包绕肛管。
外括约肌具有排便控制、协助排尿等功能。
外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排便。在正常情况下,当直肠内粪便积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便意时,大脑可以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外括约肌收缩,防止粪便在不适当的时候排出。只有当人们处于合适的环境并决定排便时,外括约肌才会松弛,配合直肠和内括约肌的活动完成排便过程。
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协助控制排尿。在排尿过程中,外括约肌的适当松弛有助于尿液顺利排出,而在需要憋尿时,外括约肌会收缩以阻止尿液流出。
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使大便柔软,易于排出。这样可以减少排便时过度用力,避免对外括约肌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保持肠道湿润,防止大便干结。干结的大便在排出时会增加外括约肌的负担,长期可能导致外括约肌损伤。
提肛运动是锻炼外括约肌的有效方法。收缩肛门,就像忍住大便一样,将肛门向上提,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做10-15组,每天可以进行3-4次。提肛运动可以增强外括约肌的力量,有助于改善排便控制能力。
外括约肌的日常养护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注意会阴部清洁等。
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尝试排便,这样可以让肠道和外括约肌形成规律的活动节律。避免长时间蹲厕所,例如在排便时看手机、看书等,因为长时间蹲坐会增加腹压,对外括约肌等盆底肌肉产生不良影响。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在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防止细菌感染肛门周围组织,减少炎症对外括约肌的刺激。
正常外括约肌
正常外括约肌有足够的肌力来控制排便和排尿。在检查时,通过指诊等方法可以感受到外括约肌有适当的收缩力,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力。对直肠内的压力变化和神经信号反应灵敏。当直肠内有少量粪便积聚产生压力变化时,外括约肌能够及时作出收缩反应,防止粪便泄漏。
异常外括约肌
可能是由于神经损伤如外伤导致的马尾神经损伤等、长期过度扩张如难产时胎儿头部对盆底肌肉的过度压迫等原因引起。肌力减弱会导致排便失禁,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粪便的排出。
可能是因为局部炎症如肛窦炎等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外括约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患者会感到肛门部疼痛、排便困难,因为痉挛的外括约肌阻碍了粪便的正常排出。
外括约肌的异常症状有排便失禁、排便困难等。
当外括约肌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收缩控制排便时,就会出现排便失禁。患者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排出少量或大量粪便,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影响。
外括约肌痉挛或过度紧张时,会导致排便困难。患者有便意,但在排便过程中,粪便难以通过肛管,可能需要用力过度,甚至导致肛裂等其他肛周疾病。
影响外括约肌的因素有年龄、分娩方式、神经系统疾病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括约肌的肌力会逐渐减弱。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外括约肌功能障碍,如排便失禁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肌肉萎缩、神经功能退化等因素。
顺产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对外括约肌和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难产、产程过长等情况,更容易导致外括约肌撕裂、拉伤,影响其功能。
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外括约肌的神经支配。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导致外括约肌不能正常收缩或松弛,从而出现功能异常。
自己可以尝试收缩肛门,感受外括约肌的收缩力量。如果感觉收缩力很弱,或者无法有效收缩,可能提示外括约肌功能异常。同时,可以尝试收缩肛门并保持一段时间,正常情况下可以保持收缩状态10-15秒左右,如果明显短于这个时间,也可能存在问题。注意自己是否有排便失禁的情况,哪怕是偶尔出现少量粪便失禁,也可能是外括约肌功能异常的表现。另外,观察排便是否困难,如排便时需要过度用力、排便时间过长等情况,也可能与外括约肌有关。
外括约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肛门指诊
医生将手指插入肛门,可以直接感受外括约肌的张力、收缩力和弹性。正常情况下,外括约肌有一定的弹性和收缩力,手指可以感觉到肌肉的收缩。如果外括约肌松弛或痉挛,通过指诊可以很容易发现。
视诊
观察肛门周围的外观,看是否有红肿、瘢痕、肿物等情况。例如,肛周脓肿时,肛门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这可能会影响外括约肌的功能。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外括约肌的结构,包括各层肌肉的厚度、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外括约肌的损伤(如外伤后的撕裂)、肿瘤侵犯等情况有很高的价值。例如,在怀疑外括约肌有肿瘤侵犯时,MRI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外括约肌的边界。
直肠腔内超声
这种检查可以观察外括约肌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对于评估外括约肌的病变,如肛周脓肿的范围、肛瘘与外括约肌的关系等有帮助。它可以在肛管直肠腔内进行超声扫描,获得外括约肌的断层图像。
血常规检查
在怀疑外括约肌周围有炎症时,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能会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这有助于判断外括约肌功能异常是否是由炎症引起的。
粪便检查
当出现排便失禁等情况时,粪便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肠道感染等其他可能影响排便的因素。例如,检测粪便中的病原体、潜血等情况,看是否存在肠道疾病影响外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盆底肌电图检查
这是一种评估外括约肌神经肌肉功能的检查方法。通过将电极插入外括约肌周围,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可以了解外括约肌的神经支配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导致的外括约肌功能异常。例如,在神经源性排便失禁患者中,肌电图可以显示神经传导异常的特征。
肛管压力测定
可以测量肛管包括外括约肌区域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外括约肌收缩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来阻止粪便排出。通过肛管压力测定,可以了解外括约肌的功能状态。例如,在痉挛性便秘患者中,肛管压力可能会升高,提示外括约肌处于过度收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