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是一个位于人体右上腹的梨形囊袋状器官。
在消化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参与胆汁的贮存、浓缩和排放过程,从而帮助人体消化脂肪。
胆囊大部分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的下方与十二指肠和横结肠相邻。
胆囊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个部分。
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下缘露出,其体表投影位置是胆囊触诊的重要标志。
是胆囊的主体部分,与胆囊底和胆囊颈相连,它主要负责胆汁的贮存。
较细,以直角向左下弯转延续为胆囊管。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形成螺旋状皱襞,称为Heister瓣,它可以防止胆汁逆流。
长约3-4cm,直径约0.2-0.3cm,一端与胆囊颈相连,另一端与胆总管汇合,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然后排入十二指肠。
胆囊的功能有贮存和浓缩胆汁、分泌黏液、调节胆道内压力等。
肝脏持续分泌胆汁,胆汁在非消化期间先进入胆囊贮存。胆囊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能将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吸收,使胆汁浓缩5-10倍,从而增加胆汁中胆盐、胆固醇等成分的浓度。例如,当我们进食脂肪类食物后,胆囊会将浓缩后的胆汁迅速排出到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囊黏膜还能分泌黏液,这些黏液可以保护胆囊黏膜免受胆汁的侵蚀。黏液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它在胆囊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对胆囊黏膜造成化学性损伤。
胆囊在胆道系统中起到了缓冲压力的作用。当胆总管内压力升高时,胆汁可以进入胆囊,缓解胆管内的压力;当胆囊收缩排出胆汁时,又可以帮助维持胆道内一定的压力,促使胆汁顺利排入十二指肠。例如,在进食后,胆囊收缩,胆汁排出,这个过程是在胆囊和胆道系统的压力调节机制下有序进行的。
胆囊的饮食养护有坚持吃早餐、少量多餐、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清淡饮食等。
经过一夜的休息,胆囊内充满了胆汁。如果不吃早餐,胆汁就会在胆囊内长时间停留,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成分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结石。每天吃早餐可以刺激胆囊收缩,使胆汁及时排出,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份简单的早餐如全麦面包、鸡蛋和牛奶,就可以促使胆囊正常工作。
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胆囊的负担。每次进食量少,胆囊不需要一次性排出大量胆汁来消化食物,避免胆囊过度收缩。比如,将一天的三餐分成五餐或六餐来吃,每次进食量相对减少,有利于胆汁的规律排放,维护胆囊的正常功能。
摄入过多的胆固醇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所以应该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蟹黄等。例如,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胆固醇量最好控制在300mg以下。
清淡饮食可以减少胆囊和胆道系统受到的刺激。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增加胆囊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清淡食物,有助于胆囊的健康。
适当的运动对胆囊健康也很重要。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胆汁的代谢。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够帮助胆囊更好地收缩和舒张,促进胆汁的排放。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正常节律。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时起身活动,这样可以减少胆汁在胆囊内淤积的风险。戒烟限酒,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胆囊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几率。
正常胆囊
正常胆囊在超声检查下表现为轮廓清晰、囊壁光滑、薄厚均匀,内部胆汁为无回声区。胆囊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正常,在进食脂肪餐后能够及时收缩,排出胆汁。
异常胆囊
主要是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和胆囊管梗阻引起的。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升高,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引发炎症。右上腹疼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有关。当胆固醇过饱和时,容易析出形成结石。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可能会加重。如果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总管,会引起剧烈的胆绞痛。
可能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结石的刺激等因素有关。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影响胆囊的功能。
是一种胆囊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可能与胆囊结石的长期刺激、胆囊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等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消瘦、乏力等症状。
包括胆囊缺如、胆囊重复畸形、胆囊异位等情况。这些先天性异常可能会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胆囊的异常症状有右上腹痛、黄疸、发热、胃肠道症状等。
这是胆囊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胆囊炎症、结石刺激胆囊黏膜或胆囊管梗阻等。
当胆囊疾病导致胆管梗阻时,胆汁不能正常排入十二指肠,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会引起黄疸。患者的皮肤和巩膜会出现黄染,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
炎症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在胆囊炎等疾病中,细菌感染导致炎症反应,身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发热来对抗感染。
胆囊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胆囊疾病影响了胆汁的分泌和排放,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减弱,同时胆囊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也会刺激胃肠道。
胆囊疾病还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尤其是在胆囊癌等严重疾病的晚期。
影响胆囊的因素有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胆固醇代谢失调等。
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细菌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胆囊,是胆囊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包括不吃早餐、暴饮暴食、长期高胆固醇饮食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风险。
人体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和磷脂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胆固醇代谢失调,胆固醇过饱和,就容易形成结石。
如胆囊的先天畸形、胆囊的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年龄增长、肥胖等因素也会对胆囊健康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观察右上腹是否有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如果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可能提示胆囊有问题。注意自己是否有黄疸症状,如皮肤和巩膜发黄。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颜色变浅,可能是胆汁排泄异常,与胆囊或胆道疾病有关。
胆囊的常用检查一般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患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患者深呼吸。如果患者在深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墨菲氏征阳性,提示胆囊炎。
血常规
在胆囊炎症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肝功能检查
当胆囊疾病引起胆管梗阻时,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可能会升高。
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检查
可以帮助鉴别胆囊疾病与胰腺疾病,因为有时两者的症状相似。
超声检查
是检查胆囊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胆囊内有无结石或息肉等病变。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等优点。
CT检查
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胆囊周围的组织结构,如肝脏、胰腺等的情况,对于判断胆囊病变的范围和性质有帮助。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够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情况,对于诊断胆囊和胆道的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有很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