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消化内科,普通内科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沈永华
沈永华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消化内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是散布于胃肠道黏膜上皮和腺体内的一类特殊细胞。

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对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及全身的物质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些细胞在发现之初被认为是开放或闭合的单个细胞,故曾有“胃肠嗜银细胞”“基底颗粒细胞”等名称。

位置

主要分布在胃窦部及胃体的黏膜上皮内,特别是在幽门腺和胃底腺的区域。例如,G细胞主要位于胃窦部的幽门腺中。

小肠

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有分布,且数量逐渐减少。其中,十二指肠的内分泌细胞种类较多,如S细胞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内。

大肠

在结肠和直肠的黏膜上皮中也有内分泌细胞存在,但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EC细胞等。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大多呈锥形或烧瓶形,其基底部附于基膜上,顶端有微绒毛伸入胃肠腔,可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理化刺激。细胞质内含有大量分泌颗粒,这些颗粒在普通染色切片中不易辨认,但用特殊染色法,如银染法可显示出黑色或棕色的颗粒,故又称嗜银细胞。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具有调节消化腺分泌、调节胃肠道运动、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分泌等。

调节消化腺分泌

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可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促进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同时还能促进胰腺和肝脏分泌消化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调节胃肠道运动

如小肠黏膜中的MOT细胞分泌胃动素,可引发胃和小肠产生消化期间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促进胃肠排空和消化。

营养作用

胃肠激素对胃肠道组织本身具有营养作用,能促进胃肠道黏膜的生长和修复。像胃泌素可刺激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维持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调节其他激素分泌

胃肠激素还可参与调节体内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例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使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保持规律,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维持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正常功能。减少食用过辣、过酸、过甜、过咸及过于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内分泌细胞的正常分泌。同时,要避免酗酒和吸烟,以免损伤胃肠道黏膜和干扰内分泌细胞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功能发挥。通过按摩腹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间接调节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可在每晚睡前或饭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50-100圈。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睡眠、注意腹部保暖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充足睡眠

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节,包括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注意腹部保暖

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胃肠道受寒冷刺激,影响内分泌细胞的正常分泌和胃肠道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

开放型细胞呈烧瓶状,其顶端有微绒毛伸入胃肠腔,能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理化刺激,从而调节激素的分泌,如胃窦部的G细胞。闭合型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顶端不暴露于胃肠腔,而是被相邻的上皮细胞覆盖,主要受胃肠腔内压力变化、组织液成分等局部环境因素的调节,如EC细胞。

正常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相对稳定,其分泌活动受到神经、食物成分、胃肠腔内理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精细调节,以维持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运动等生理功能。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各自发挥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维持胃肠道内环境的稳定。

异常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数量异常

疾病状态下,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可能增多或减少。例如,在胃泌素瘤时,胃窦部的G细胞数量增多,导致胃泌素分泌过多,引起胃酸大量分泌,进而引发消化性溃疡等症状。

形态异常

细胞可能出现肿胀、变形、核质比例改变等形态学变化。如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部分内分泌细胞可发生恶变,其形态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差异,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增多且分布不均等。

功能异常

可表现为分泌功能亢进或减退。分泌功能亢进时,如胃泌素瘤患者,过多的胃泌素分泌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分泌功能减退时,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内分泌细胞损伤,可使相应的胃肠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异常症状有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内分泌失调相关症状等。

消化功能紊乱

当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异常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胃动素分泌异常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或亢进,分别引起便秘或腹泻。

营养吸收不良

由于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作用失常,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体重减轻、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营养吸收不良的表现。

内分泌失调相关症状

部分胃肠激素与全身内分泌系统相互关联,因此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异常还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相关症状,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异常可能导致血糖异常,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影响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有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

饮食因素

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等不合理饮食,或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刺激或损伤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

疾病因素

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药物因素

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可能对胃肠道黏膜及内分泌细胞产生刺激或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注意自己是否有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以及体重变化、营养状况等,若出现异常且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异常。留意自己的饮食、睡眠、情绪等生活习惯对胃肠道的影响。如在食用某些特定食物后出现胃肠道不适,或在精神压力大时症状加重,可能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调节功能有关。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腹部,可检查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是否累及内分泌细胞所在的部位。

听诊

用听诊器听取腹部的肠鸣音,了解胃肠蠕动情况。肠鸣音亢进或减弱可能提示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间接反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胃镜和肠镜

可直接观察胃肠道内部的黏膜情况,发现是否有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同时还可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异常。

CT和MRI

能清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胃肠道的占位性病变、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等,对于评估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异常相关疾病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胃肠激素测定

通过抽取血液或收集胃液、肠液等,检测其中各种胃肠激素的水平,如胃泌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激素水平的异常升高或降低可提示相应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异常。

粪便检查

可了解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潜血等,有助于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出血、炎症、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况,间接反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状态。

其他检查

病理检查

对通过胃镜或肠镜获取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结构变化,确定是否存在肿瘤、炎症等病变,是诊断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异常的重要依据。

功能试验

如胃泌素激发试验,通过给予一定的刺激因素,观察胃肠激素的分泌反应,以判断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储备能力,有助于诊断某些内分泌细胞相关的疾病。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等.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 12(4):433-440.
[2]涂小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