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提肌是盆底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控制排便和排尿等生理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对宽厚的肌肉,左右各一,呈漏斗状,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
肛提肌位于骨盆底部,起自耻骨联合后面、坐骨棘及肛提肌腱弓(由闭孔筋膜增厚而成),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和肛尾韧带。
肛提肌分为前列腺提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
起自耻骨体和耻骨支,纤维行向后下,环绕前列腺尖两侧,止于会阴中心腱,有固定前列腺的作用。
是肛提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自耻骨联合下部和邻近耻骨,肌纤维向后绕过直肠肛管交界处两侧,一部分纤维止于肛管侧壁和后壁,另一部分纤维与对侧交叉,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形成“U”形襻。此肌收缩时,能将直肠肛管交界处向前上方牵拉,形成肛直角,对控制排便有重要作用。
起自耻骨弓后面,向后外方伸展,止于尾骨和骶骨下部的侧缘。其作用是协助封闭骨盆底,承托盆腔脏器。
起自坐骨棘和肛提肌腱弓,向后止于尾骨侧缘和骶骨下部。主要作用是支撑盆腔脏器。
协同肛门括约肌控制排便。当需要排便时,肛提肌松弛,使直肠肛管角度变直,粪便得以排出;而在不需要排便时,肛提肌收缩,协助肛门括约肌维持肛门的关闭状态,防止粪便失禁。对于排尿也有类似的控制作用,特别是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等时,肛提肌收缩防止尿液溢出。
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使大便松软,减少排便时对肛提肌等盆底肌肉的过度用力。每天饮用6-8杯水,约1500-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湿润,易于排出,避免便秘引起的肛提肌劳损。
瑜伽姿势如猫-牛式、树式等,在正确的练习过程中可以调动盆底肌肉,包括肛提肌。例如,在猫-牛式中,脊柱的屈伸动作可以间接激活盆底肌肉,增强其协调性和力量。收缩肛提肌,如同憋尿或憋住肛门排气一样,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通过这种锻炼可以增强肛提肌的力量,预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肛提肌日常养护有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局部清洁卫生、注意肛肠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定时排便,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这样可以减少肛提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预防肛提肌松弛。
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特别是在排便后。女性在经期要特别注意卫生,防止细菌感染累及肛提肌。
积极预防和治疗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疼痛、炎症,影响肛提肌的正常功能。
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包括盆底肌肉的恢复。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轻肌肉疲劳,维持肛提肌的正常功能。
正常肛提肌
正常肛提肌在收缩和舒张时功能正常,能够有效地承托盆腔脏器,控制排便和排尿。在体格检查时,通过触诊可以感觉到肛提肌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肌纤维完整,没有压痛等异常情况。
异常肛提肌
是一种以肛提肌痉挛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可能与局部劳损、精神紧张等有关。患者会感到肛门直肠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时会呈放射性,可累及臀部、骶尾部等。
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外伤等情况。损伤后可能导致肛提肌的肌纤维撕裂,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还可能影响盆底功能,导致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
炎症可累及肛提肌,引起肛提肌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还可能导致肛提肌功能障碍,影响排便等。
肛提肌的异常症状可能有尿失禁、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疼痛等。
当肛提肌受损或功能减弱时,不能有效地协助尿道括约肌控制尿液,在腹压增加时,会出现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肛提肌无法正常发挥其括约功能,直肠内容物不能被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粪便不自主排出的情况。
肛提肌松弛或损伤后,对盆腔脏器的支持力下降,子宫、膀胱、直肠等脏器可能会从正常位置下移,出现阴道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情况。
如肛提肌综合征、损伤或炎症时,会出现肛门直肠周围、盆底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隐痛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如性交疼痛、阴道松弛等;男性可能出现射精功能障碍等。
影响肛提肌的因素有分娩因素、年龄因素、医源性操作、疾病因素、过度劳累、感染等。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会对肛提肌产生压迫和拉伸,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胎儿过大等情况,容易导致肛提肌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肛提肌等盆底肌肉会逐渐松弛,肌肉力量减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和筋膜等组织萎缩加速,更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如子宫切除术、直肠手术等可能会损伤肛提肌,影响其正常功能。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对肛提肌的支配,导致肌肉功能异常。另外,慢性便秘、长期腹泻等肛肠疾病也会对肛提肌造成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行走,会使肛提肌等盆底肌肉过度疲劳,容易导致肌肉松弛和功能下降。
盆腔或直肠肛管周围的感染,如盆腔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等,炎症可累及肛提肌,引起肌肉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
可以通过尝试憋住肛门排气或模拟憋尿的动作来初步判断肛提肌的收缩功能。如果感觉无法有效控制,或者在收缩过程中出现疼痛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肛提肌功能异常。另外,在咳嗽或跳跃时,注意是否有尿液或粪便失禁的情况,也能初步评估肛提肌对盆腔脏器的控制能力。
肛提肌的常用检查一般有体格检查、盆底肌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
观察会阴部有无肿胀、畸形等外观异常。医生戴手套,通过肛门指诊可以触摸肛提肌。正常情况下,肛提肌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没有压痛、结节等异常。如果有损伤或炎症,可能会摸到疼痛部位、肌肉撕裂的痕迹或硬结等。
肌电检查
通过将电极放置在会阴部皮肤或插入阴道或直肠,记录肛提肌等盆底肌肉的电活动。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强度、持续时间等参数,评估肌肉功能。例如,在肌肉收缩时,正常情况下会出现一定幅度和频率的电信号,而功能异常时信号可能减弱或紊乱。
直肠测压
将测压导管插入直肠,测量直肠内的压力变化。当肛提肌收缩或舒张时,直肠内压力会相应改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肛提肌对直肠压力的控制情况,评估其功能状态。
动态直肠排便造影
在患者排便过程中,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等影像学手段观察直肠肛管的形态、肛提肌的运动情况等。可以直观地看到排便时肛提肌是否协调运动,是否有脱垂等异常情况。
盆底磁共振成像
可以清晰地显示肛提肌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肛提肌损伤、盆腔器官脱垂等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超声检查
特别是经阴道超声或经直肠超声,可以观察肛提肌的结构和运动情况,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血常规
在感染累及肛提肌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能会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脓液细菌培养
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如直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直肠肛管内部情况,查看是否有炎症、溃疡等病变累及肛提肌,对于诊断和评估肛提肌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