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腺是指动物体分泌消化液的腺体。
在人体中,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
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等。
小消化腺则分布于消化道壁内,如胃腺、肠腺等。
消化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所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唾液腺
人体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此外,还有许多小唾液腺分布于口腔黏膜和舌的固有层内。
肝脏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脏的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其最高点在右侧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脏的下界,右侧大致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3-5cm。
胰腺
位于腹后壁,在第1、2腰椎体的前方,横贴于腹后壁,为一狭长形的腺体,其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
胃腺
分布于胃壁内,主要在胃黏膜固有层内,不同部位的胃腺分布有所差异,如贲门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的环状区内,幽门腺位于幽门部的固有层内,胃底腺则主要分布在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
肠腺
存在于小肠和大肠的黏膜上皮内,小肠腺在小肠黏膜的固有层内,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均有分布;大肠腺则位于大肠黏膜的固有层内。
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即腺上皮细胞形成的腺泡和导管,腺泡分泌唾液,导管则负责将唾液输送到口腔。间质为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为腺体提供营养和支持。
肝脏表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肝实质内,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板和肝血窦。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流入小叶间胆管,最终汇集成左右肝管出肝。
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腺泡细胞分泌胰液,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内分泌部即胰岛,是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主要有A细胞、B细胞、D细胞等,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等激素,直接进入血液。
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等组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颈黏液细胞分泌黏液,内分泌细胞分泌各种胃肠激素,未分化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可分化为其他胃腺细胞。
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等组成。柱状细胞能吸收肠腔内的营养物质;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潘氏细胞能分泌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胃肠激素;干细胞可不断增殖分化,补充和更新肠腺细胞。
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初步的化学消化;唾液还具有湿润和溶解食物、清洁和保护口腔等作用。
具有多种功能,如分泌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参与物质代谢,包括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激素等的代谢;具有解毒功能,能将体内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排出体外;还能合成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多种重要物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能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进行彻底的化学消化。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则对血糖水平等进行调节,维持体内血糖的稳定。
分泌胃液,胃液中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胃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黏液能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内因子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分泌的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等,进一步对食物进行消化,将其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同时,肠腺分泌的黏液也具有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避免某一类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过少,维持消化腺正常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例如,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肝脏和胰腺等消化腺的细胞结构和功能。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例如,维生素C对肝脏的解毒功能有一定的帮助,膳食纤维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腺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过酸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消化腺分泌过多或过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甚至损伤消化腺组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腺分泌过多胃酸,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当进行一些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可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提高消化效率。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应间隔1-2小时,以免影响消化腺的正常分泌和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可选择在饭后1-2小时后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
消化腺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减轻压力等。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维持消化腺的正常生理功能。熬夜可能会影响肝脏等消化腺的代谢和解毒功能,长期熬夜还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消化腺的正常分泌。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过度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酒精性肝病等疾病。吸烟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减少消化腺的血液供应,同时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刺激消化腺,影响其正常分泌和功能。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消化腺的调节,导致消化腺分泌失调,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减轻压力,如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维持消化腺的正常功能。
正常消化腺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消化腺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外观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例如,肝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呈红褐色;胰腺质地柔软,呈灰红色。正常消化腺能够按照机体的生理需求,准确地分泌适量的消化液,消化液中的各种成分比例合适,以保证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同时,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也能正常发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消化腺的细胞排列整齐,层次分明,没有炎症、肿瘤、坏死等病理改变,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正常,细胞器完整,具备正常的生理功能。
异常消化腺
如腮腺炎,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唾液分泌减少或增多等;胃炎,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刺激等因素损伤,胃腺分泌功能失调,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肝脏的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而肝癌则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等症状。胰腺的良性肿瘤如胰岛细胞瘤,可因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低血糖症状;胰腺癌则预后较差,表现为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
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导致胃肠蠕动加快,消化腺分泌增加,出现食欲亢进、腹泻等症状;而垂体功能减退时,可能影响消化腺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消化腺的异常症状有疼痛、消化功能异常、黄疸、消瘦或体重异常等。
消化腺出现问题时,常可引起疼痛症状。如胆囊炎可导致右上腹疼痛,胰腺炎可引起上腹部剧烈疼痛,常向左肩部或背部放射。
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例如,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胆汁分泌减少,可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欲不振、厌油腻、腹胀等症状;肠腺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主要是由于肝脏或胆道系统疾病,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如肝炎、胆结石、胆管癌等疾病都可能引起黄疸。
一些消化腺疾病可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引起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如胰腺癌患者,由于胰液分泌不足,食物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可出现进行性消瘦。相反,某些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消化腺功能亢进,可能会使体重增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胃肠蠕动加快,消化吸收增强,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但食欲亢进的情况。
影响消化腺的因素因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精神因素、药物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等。
长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过度饮酒,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对消化腺造成损害,导致消化腺疾病的发生。
熬夜、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消化腺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增加消化腺疾病的发病风险。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消化腺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会对消化腺产生刺激或损害,引起药物性胃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消化腺发生炎症,如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甲型肝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一些消化腺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某些遗传性肝病、遗传性胰腺炎等,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食欲改变、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黄疸等消化腺异常的症状,如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可在空腹时轻轻触摸腹部,检查是否有肝脏、胰腺等消化腺肿大或疼痛的情况。例如,正常情况下肝脏在肋弓下一般不能触及,若能触及,可能提示肝脏肿大,需进一步检查。正常粪便呈黄褐色,成形。若粪便颜色变浅、变白,可能提示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若粪便呈黑色、柏油样,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脓血样,可能与肠道炎症或消化腺功能异常有关。
消化腺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巩膜是否有黄染,腹部外形是否正常,有无膨隆或凹陷,以及有无腹壁静脉曲张等情况,初步判断消化腺是否存在问题。例如,黄疸患者可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腹水导致腹部膨隆。触诊是体格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医生通过触摸腹部,检查肝脏、脾脏、胰腺等消化腺的大小、质地、边缘、有无压痛等情况。如肝脏肿大、质地变硬、有压痛,可能提示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胰腺部位有压痛,可能与胰腺炎有关。
超声检查
B超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查肝脏、胆囊、胰腺等消化腺的形态、大小、结构、位置及血流情况。能发现肝囊肿、肝血管瘤、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多种消化腺疾病。
CT检查
对腹部脏器的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消化腺的病变情况,如肝脏肿瘤、胰腺肿瘤、胆囊炎、胆结石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腹部疾病,CT检查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好,可用于诊断肝脏、胰腺等部位的肿瘤、炎症等疾病,尤其对于一些难以定性的病变,MRI检查有一定的优势。同时,MRI还可进行胆道系统和胰管的成像,有助于诊断胆道和胰腺疾病。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用于检查胃肠道内是否有积气、积液、结石等异常情况,对某些消化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肠梗阻时,腹部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了解消化腺的功能和是否存在炎症、肿瘤等病变。如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可判断肝脏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检测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可帮助诊断胰腺炎。
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对肠道疾病及消化腺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粪便中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能提示肠道炎症;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尿液检查
消化腺疾病可导致尿液成分发生改变,通过尿液检查可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如黄疸患者,尿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会升高,尿色变深。
消化液检查
抽取胃液、胰液等消化液进行检查,可了解消化液的成分、酸碱度、消化酶活性等情况,有助于诊断消化腺疾病。如胃液分析可了解胃酸分泌情况,对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内镜检查
包括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的情况,发现消化腺开口处的病变,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如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和胃腺的情况,发现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病变;结肠镜可检查大肠黏膜和肠腺的情况,诊断肠道疾病。
病理检查
对通过内镜检查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消化腺疾病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如炎症、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