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腔。
纵隔位于胸腔中部,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从胸廓上口至胸骨角平面,内有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前纵隔
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内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等,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中纵隔
即心包所在区域,包含心脏、心包、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膈神经、奇静脉弓等。
后纵隔
在心包与脊柱胸段之间,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交感干、胸导管等。
纵膈具有保护作用、容纳与支持、生理功能协调等。
纵隔内的众多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纵隔的存在为这些器官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空间,减少了外界物理性损伤的风险。
容纳了各种重要的组织器官,并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固定,使这些器官在胸腔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有利于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挥。
纵隔内的器官相互协作完成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如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消化系统的食物运输等,纵隔为这些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提供了空间基础。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纵隔内肌肉及相关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纵隔相关疾病。减少食用辛辣、油腻、过烫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食管等纵隔内器官,引发不适甚至损伤,增加患病风险。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纵隔内器官的良好血供,提高其代谢水平和生理功能。通过深呼吸、扩胸运动等,可增强胸廓的活动度,有助于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和形态,促进纵隔内器官的活动和功能协调。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整,包括纵隔内的器官。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对纵隔内器官造成压迫或影响其血液循环。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纵隔内器官的功能。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纵隔的形态相对规整,其宽度和轮廓与年龄、体型等因素有关。在胸部X线或CT影像上,纵隔表现为位于胸腔中部的软组织密度影,两侧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正常纵隔
各器官结构位置正常,大小比例适中,无明显占位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纵隔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各组织器官界限清晰,生理功能正常,无相关临床症状。
异常纵隔
指纵隔内出现病变,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纵隔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纵隔炎症,可由感染等原因引起;纵隔气肿,气体进入纵隔间隙等。
纵膈的异常症状有呼吸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
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能是纵隔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所致,也可能是纵隔炎症累及呼吸道引起。
可出现心悸、胸痛、血压异常等,当纵隔病变影响心脏或大血管时可出现此类症状。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是纵隔肿瘤侵犯或压迫喉返神经引起;Horn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可因纵隔内的交感神经链受侵犯所致。
影响纵膈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
纵隔疾病如家族性胸腺瘤等与遗传基因有关,遗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如石棉、放射性物质等,可能诱发纵隔肿瘤或炎症。
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引起纵隔炎,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纵隔淋巴结结核。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纵隔内的组织器官,引发相关病变,如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合并胸腺瘤。
关注自身是否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警惕纵隔病变的可能。可触摸颈部、锁骨上窝等部位,若发现有肿块,可能与纵隔病变有关,需进一步检查。
纵膈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观察胸廓外形是否对称,有无局部隆起或凹陷,呼吸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呼吸音等,以初步判断纵隔是否有病变导致胸廓形态改变或影响呼吸功能。触摸颈部、锁骨上窝、腋窝等部位的淋巴结,检查是否有肿大,纵隔病变常可引起这些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和肿大。通过叩诊胸部,判断心脏、肝脏等器官的边界是否正常,了解纵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有改变,以及是否存在胸腔积液等异常情况。听诊心脏的心率、心律、心音强弱及有无杂音,以及肺部的呼吸音是否正常,有助于发现纵隔病变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X线检查
胸部X线平片可显示纵隔的大致轮廓、宽度及位置,能发现一些明显的纵隔增宽、移位或肿块影,但对较小的病变分辨率较低。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纵隔内的解剖结构,可发现毫米级的小病变,对于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显示纵隔内神经、血管等结构方面有独特优势,常用于诊断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等病变,且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
血液检查
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检查,可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如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某些纵隔肿瘤可引起一些特异性的血液指标变化,如生殖细胞肿瘤可导致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
检测一些与纵隔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纵隔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纵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纵隔内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纵隔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
胸腔镜检查
一些靠近胸腔的纵隔病变,胸腔镜检查可提供直观的视野,并可同时进行治疗操作,如纵隔肿瘤的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