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骨呈立方形。
多成群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腕骨
位于手腕部,由8块短骨组成,排成近、远两列。近侧列从桡侧到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从桡侧到尺侧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这些腕骨相互连接,对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力量传递起着关键作用。
跗骨
位于足的后部,共7块。跟骨位于足后部的下方,是最大的跗骨;距骨位于跟骨上方,与小腿骨相关节;足舟骨在距骨前方;骰骨在跟骨前方外侧,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位于足舟骨前方,排列在足的内侧纵列。跗骨对维持足的形态、支撑体重和缓冲行走、跑步等活动时的冲击力非常重要。
短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起着重要作用。骨质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密质骨在外层,质地坚硬,抗压性强;松质骨在内层,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而成,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在短骨中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短骨具有支持作用、运动功能、保护功能等。
在腕部和足部,短骨为肌肉、肌腱和韧带提供附着点,支持上肢和下肢的正常形态,使肢体能够维持一定的姿势。腕骨支撑着手部,使手部能够在空间中保持稳定的位置,便于进行各种操作;跗骨则支撑着整个足部,承受身体的重量,为站立和行走提供稳定的基础。
短骨参与构成多个关节,能够进行多种复杂的运动。以腕关节为例,腕骨之间以及腕骨与前臂骨之间的关节,使手部能够进行屈伸、收展、旋转等多种运动,这些运动对于手部的精细操作,如书写、抓握工具等至关重要。在足部,跗骨参与构成踝关节和足的其他关节,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活动中,能够适应不同的地面情况,实现足部的灵活运动,同时缓冲身体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身体免受损伤。
短骨及其周围的关节结构能够保护附近的神经、血管和软组织。在腕部,腕骨和周围的韧带等结构保护着手部的神经和血管,避免它们在手部活动时受到压迫或损伤;在足部,跗骨和相关的软组织对足底的血管、神经以及足弓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维持足弓的正常形态,保证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正常。
钙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摄入足够的钙对于维持短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豆制品、鱼虾贝类、坚果等。每100克牛奶约含有100-120毫克钙,每天饮用适量的牛奶可以为骨骼提供丰富的钙源。磷与钙结合形成羟基磷灰石,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类、禽类、鱼类、蛋类、全谷物等食物富含磷。但要注意钙磷比例,合适的钙磷比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一般建议钙磷比在1:1-2:1之间。
像俯卧撑等简单的上肢支撑动作,可以增强腕部的力量和骨密度。在进行俯卧撑时,腕骨承受一定的身体重量,刺激骨组织的生长和重塑。对于足部短骨,步行、慢跑等运动能够使跗骨承受身体重量,促进骨骼的健康。每次步行30分钟以上,每周3-5次,对足部短骨的养护有很好的效果。在腕部,可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侧屈等活动,如用手握拳再伸展,缓慢旋转手腕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2-3组,能够保持腕关节的灵活性,减少短骨之间的粘连和僵硬。在足部,活动脚踝关节,包括屈伸、内外翻等动作,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防止跗骨周围的关节活动受限。
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腕部和足部。长时间使用电脑鼠标时,应适当休息,避免腕部过度疲劳,引发腱鞘炎等疾病影响短骨健康。在行走或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子,能够为足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减少跗骨受到的冲击力,避免骨折等损伤。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保持正确的姿势对于短骨的健康都非常重要。正确的坐姿要求手臂自然放在桌面上,手腕保持自然伸展状态,避免弯曲或过度伸展,减轻腕骨的压力。正确的站姿要求双脚均匀受力,维持足弓的正常形态,防止跗骨因受力不均而出现损伤。
正常短骨形态为立方形,表面光滑,有多个关节面,用于与相邻的骨构成关节。其大小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腕骨相对较小巧,跗骨则根据其功能不同,大小不一,跟骨较大,主要用于支撑体重。
正常短骨
骨密度正常,骨质结构完整,关节面光滑,能够正常完成支持、运动和保护等功能。在影像学检查下,正常短骨的轮廓清晰,骨小梁分布均匀。
异常短骨
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异常。如骨折时,短骨的完整性被破坏,骨皮质中断;在骨发育不良的情况下,短骨的形态可能会出现畸形,如跗骨融合畸形,影响足部正常的功能;骨质疏松时,短骨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变细、减少,在X光下表现为骨质稀疏。
短骨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
骨折或炎症时,短骨所在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腕骨骨折时,手腕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跗骨损伤时,在足部负重或行走时疼痛明显。
受伤或感染后,短骨周围的软组织会出现肿胀。如腕关节扭伤时,腕部周围软组织肿胀,使腕部变粗。
先天性畸形或严重骨折后愈合不良可能导致短骨畸形。先天性跗骨畸形会使足部外观和形状发生改变,影响正常的行走和站立。
无论是由于疼痛、肿胀还是关节结构破坏,异常短骨都可能导致其所在关节的活动受限。如腕骨疾病可能使手腕不能正常屈伸、旋转,跗骨问题可能影响足部的正常屈伸和内外翻运动。
影响短骨的因素有外伤、营养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等。
如跌倒、撞击等直接暴力或扭转等间接暴力都可能导致短骨骨折或脱位。例如,从高处跳下时,足部着地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跗骨骨折;手部受到外力扭转可能引起腕骨脱位。
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短骨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可能导致骨骼发育迟缓、骨密度降低等问题。
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疾病会累及短骨及其关节,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等病变。另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短骨骨质异常。
先天性骨骼畸形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一些家族性的跗骨畸形会在家族成员中遗传,影响足部短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自我感觉短骨所在部位是否有疼痛,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发作频率。如轻微的腕骨疼痛可能是过度使用引起的,而持续性的剧痛可能提示骨折等严重损伤。自行检查腕部和足部的关节活动范围。例如,尝试将手腕完全屈伸、旋转,观察是否有活动受限或疼痛加剧的情况;在足部,检查脚踝的屈伸、内外翻是否正常,若活动时出现明显疼痛或活动范围减小,可能提示短骨或关节出现问题。
短骨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医生会观察短骨所在部位的外观,包括是否有肿胀、畸形、皮肤颜色改变等。观察腕部时,注意手腕的形态是否正常,有无肿胀或淤血;在足部,查看足弓是否正常,有无扁平足或高弓足等畸形,以及跗骨部位是否有肿胀等异常。
触诊
通过触摸短骨及其周围组织,检查是否有压痛、肿块等。在腕部,医生会按压腕骨,感受是否有疼痛点,判断是否有骨折或炎症;在足部,触诊跗骨各个部位,检查是否有压痛,尤其对于怀疑有骨折或骨病的患者,触诊可以帮助定位病变部位。
关节活动检查
医生会检查短骨参与构成的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例如,检查腕关节的屈伸、收展、旋转等活动,评估腕骨之间以及腕骨与前臂骨之间的关节功能;对于踝关节,检查其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判断跗骨的功能状态。
X射线检查
是检查短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短骨的形态、结构、是否有骨折等情况。例如,在腕骨骨折时,X射线能够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对于跗骨,X射线可以发现跟骨骨折、跗骨融合等异常情况。
CT检查
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短骨内部结构信息,尤其是对于复杂骨折或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判断跗骨骨折的粉碎程度、骨折碎片的位置以及骨肿瘤等病变的范围和性质时,CT检查比X射线更准确。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和骨髓的显示非常敏感。在短骨疾病中,它可以用于检查关节软骨损伤、骨髓炎、骨肿瘤等病变。例如,当怀疑腕骨或跗骨周围的软骨损伤时,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软骨的破坏程度和范围。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以了解短骨的代谢情况。例如,血钙浓度异常可能提示钙代谢紊乱,影响短骨的正常功能;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与骨生长、骨折愈合或骨病有关。
尿液检查
检测尿钙、尿磷等指标,也可以辅助判断骨代谢情况。例如,尿钙过高可能提示钙吸收不良或钙流失过多,与短骨的健康状况有关。
骨密度检查
用于评估短骨的骨密度,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等疾病有重要意义。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检测可以确定短骨的骨密度是否正常,为预防和治疗骨相关疾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