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外科,普通外科

外在肌

王磊
王磊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外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外在肌是指位于人体体表,直接或间接与骨骼相连。

可产生明显体表轮廓和运动功能的肌肉群。

在人体的运动、姿势维持、表情表达等诸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位置

头肌

面部的表情肌,如额肌位于额部皮下,皱眉肌在眉间,眼轮匝肌环绕眼裂周围,口轮匝肌在口裂周围等;咀嚼肌包括咬肌,位于下颌角外侧上方,颞肌在颞窝内。

颈肌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呈斜方形。

上肢肌

三角肌覆盖在肩关节外侧,呈三角形;肱二头肌在臂前部,肱三头肌在臂后部;前臂的屈肌和伸肌众多,分布在前臂掌侧和背侧。

下肢肌

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宽大而肥厚;股四头肌在大腿前面,是人体最大的肌肉之一;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方,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

躯干肌

胸肌包括胸大肌,位于胸前壁浅层,以及胸小肌,在胸大肌深面;腹肌有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腹外斜肌在腹前外侧壁浅层,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深面,腹横肌在腹内斜肌深面。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

主要由肌纤维组成,是肌肉的收缩部分,外观呈红色,柔软且富有弹性,众多肌纤维通过结缔组织结合在一起,可产生强大的收缩力。

肌腱

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白色,质地坚韧,没有收缩能力,作用是将肌腹与骨骼相连,把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传递到骨骼,从而引起关节的运动。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具有运动功能、保护功能、辅助功能等。 

运动功能

产生动力

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源,通过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完成各种动作,如行走、奔跑、跳跃、抓取等。

维持姿势

持续收缩以保持身体的直立、坐姿、站姿等各种姿势的平衡与稳定。

控制关节活动

精确调节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动作,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保护功能

形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缓冲外界冲击力,保护骨骼和内脏器官免受伤害。

辅助功能

协助呼吸、吞咽、排便等生理活动,如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参与呼吸过程,帮助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素,像鸡胸肉、牛肉、鱼虾、蛋类、奶制品、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来源。以每100克鸡胸肉为例,含约20克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可为肌肉运动提供能量,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土豆等复杂碳水化合物,一碗150克左右的煮熟糙米能提供约50克碳水化合物。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耐力。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为宜。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能增加肌肉力量和维度。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可分组进行,每组动作重复8-12次,每周2-3次。运动前后进行全身的伸展运动,如瑜伽中的各种伸展姿势,可帮助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肌肉拉伤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充足休息等。

保持正确姿势

日常坐、立、行时保持良好姿势,避免弯腰驼背、低头伏案等不良姿势,减轻肌肉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坐姿时应保持背部挺直,电脑屏幕与眼睛平视。

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使肌肉疲劳,定时起身活动,活动颈部、肩部、腰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充足休息

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肌肉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形态

正常的外在肌形态饱满、富有弹性,肌肉线条清晰流畅,与周围组织边界分明。不同部位的外在肌形态各异,如三角肌呈三角形,肱二头肌呈梭形,腹直肌有明显的块状等。

正常外在肌

正常外在肌在放松状态下柔软,收缩时坚硬且能产生相应的运动,肌肉力量和耐力与个体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相适应,无疼痛、麻木、萎缩等异常表现。

异常外在肌

肌肉萎缩

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可由神经损伤、长期废用、营养不良等引起。

肌肉肥大

指肌肉体积异常增大,可能是长期过度锻炼、使用类固醇等药物导致。

肌肉痉挛

俗称抽筋,是肌肉突然发生的不自主强制收缩,多因疲劳、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等引起。

肌肉拉伤

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异常症状有疼痛、无力、麻木、活动受限等。  

疼痛

可表现为酸痛、刺痛、胀痛等,是外在肌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多因损伤、炎症、疲劳等引起。

无力

肌肉力量减弱,无法正常完成动作或承受相应的负荷,可能是神经、肌肉本身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导致。

麻木

感觉减退或丧失,常由神经受压或损伤引起,如颈椎病可导致上肢肌肉麻木。

活动受限

因疼痛、肌肉挛缩、关节病变等原因,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活动,影响肢体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影响外在肌的因素有年龄、营养、运动、疾病、生活习惯等。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逐渐减少,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易出现肌肉萎缩、松弛等问题。

营养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修复和功能。

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肌肉会逐渐萎缩、力量减弱;而过度运动或运动不当,易导致肌肉拉伤、劳损等损伤。

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神经炎,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外在肌的正常功能。

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身体健康,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观察肌肉形态,看是否有萎缩、肥大、不对称等异常情况;注意皮肤表面有无红肿、瘀斑等。通过简单的动作测试肌肉力量,如用握力计测试握力,评估手部肌肉力量;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动作,评估上肢和腹部肌肉力量。主动活动关节,检查肌肉的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如肩部外展、前屈、后伸,腰部屈伸、旋转等,若活动受限,可能提示肌肉或关节有问题。用棉签轻触皮肤,检查肌肉的触觉是否正常;用针刺或冷热水刺激,检查痛觉和温度觉,若感觉异常,可能与神经病变有关。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

外在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医生直接观察肌肉的形态、轮廓、对称性、颜色等,判断是否有异常。用手触摸肌肉,感受其质地、硬度、压痛、温度等,了解肌肉的紧张度和有无病变。让患者做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动作,检查肌肉的收缩力、活动范围、协调性等,评估肌肉功能。使用量具测量肢体的长度、周径、关节的活动角度等,为诊断提供客观数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用于检查骨骼结构,间接了解与骨骼相连的外在肌情况,如观察有无骨折、脱位等,对判断肌肉损伤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超声检查

能清晰显示肌肉的层次结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可诊断肌肉拉伤、血肿、肿瘤等病变,还可实时观察肌肉的运动情况。

CT检查

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病变诊断价值较高,能更准确地显示肌肉的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骨骼的细微病变,常用于诊断复杂的肌肉损伤、肿瘤等。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极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清晰显示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是诊断肌肉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如诊断肌肉炎症、坏死、神经受压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等、风湿免疫指标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内分泌指标如甲状腺激素等,有助于诊断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肌肉异常。

尿液检查

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肌红蛋白尿等异常,对诊断某些肌肉疾病如横纹肌溶解症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判断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对诊断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疾病有重要价值,如诊断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

肌肉活检

取小块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肌肉疾病的金标准,可明确肌肉病变的性质、类型和程度,常用于诊断疑难复杂的肌肉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旭,顾小华,朱艺,等.(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3):3.
[2]贾林芝,蒋明,徐雷,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肱二头肌和小指展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6,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