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是构成胃的组织。
从内到外依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是胃部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在空腹时,胃可能位置较高;而在进食后,胃会因为被食物充盈而向下延伸。
胃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这是胃壁的最内层,又可细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主要由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能够分泌黏液,起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的作用。固有层含有胃腺,如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等,这些腺体会分泌胃液,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原等成分。黏膜肌层则可以促进黏膜的活动,有利于腺体分泌物的排出。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这些血管为胃壁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淋巴管参与免疫防御和液体运输,神经丛则可以调节胃的蠕动和腺体分泌等活动。
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包括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收缩和舒张产生胃的蠕动,能够搅拌和研磨食物,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
是胃壁的最外层,是一层间皮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的薄膜,覆盖在胃的表面,起到润滑和保护胃的作用,使胃在腹腔内能够顺畅地活动。
胃壁具有消化功能、储蓄功能、保护功能、推送功能等。
胃壁中的胃腺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初步消化食物。同时,胃壁的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进一步促进消化。
胃可以作为一个临时的食物储存器官。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会在胃中停留一段时间,通过胃壁的舒张,胃可以容纳一定量的食物,一般成年人的胃可以容纳1-2升左右的食物。
胃壁的黏膜层分泌的黏液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自身组织的消化。另外,胃壁的免疫细胞等成分也参与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胃壁肌层的蠕动可以将胃内的食糜缓慢地推送入十二指肠,以便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胃壁的饮食养护有定时定量进食、选择易消化食物、细嚼慢咽等。
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比如每天三餐定时吃,有助于胃壁形成规律的蠕动和分泌节律。定量进食可以避免胃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例如每餐吃到七八分饱,这样可以减轻胃壁的负担。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同时不会对胃壁造成太大刺激。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壁,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
通过充分咀嚼食物,使食物变得更加细碎,这样可以减轻胃壁消化食物的负担。例如,一口食物咀嚼15-20次左右,让唾液中的淀粉酶与食物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像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胃部的血液循环。这有助于为胃壁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强胃壁的功能。例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可以改善胃肠功能。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一般在饭后1-2小时进行,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这种按摩方式可以模拟胃壁的蠕动,帮助食物在胃内更好地消化和移动。
情绪对胃壁功能有很大影响。例如,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胃壁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利于胃壁的正常功能维持。胃壁对温度比较敏感,寒冷的刺激可能会引起胃壁血管收缩,影响胃的血液循环。所以在天气寒冷时,要注意增添衣物,特别是腹部的保暖。
正常胃壁
正常胃壁在胃镜下观察,黏膜色泽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胃壁各层结构完整,肌层收缩和舒张正常,蠕动规律。在影像学检查中,胃壁厚度均匀,层次分明,没有异常的增厚、变薄或占位性病变。
异常胃壁
可能是由于炎症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周围的炎症反应等、肿瘤如胃癌等等原因引起。炎症导致的胃壁增厚通常是弥漫性的,而肿瘤可能是局部的肿块样增厚。
长期营养不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导致胃壁变薄。例如,在一些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者中,胃壁的组织成分会减少,从而使胃壁变薄。
可能是由于胃部手术、严重的胃黏膜病变等导致。例如,胃黏膜的糜烂、溃疡反复发作,可能会破坏胃壁的正常层次结构。
胃壁的异常症状有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当胃壁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如果是炎症引起的疼痛,可能是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如果是溃疡穿孔等严重情况,疼痛会比较剧烈。例如,胃溃疡患者常常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上腹部疼痛。
胃壁的异常刺激或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可能导致恶心和呕吐。比如,幽门梗阻时,胃内食物不能顺利进入十二指肠,胃壁会通过强烈的逆蠕动将食物呕出。
胃壁功能受损,如蠕动减慢或胃液分泌异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例如,老年人胃壁肌肉功能减退,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影响胃壁的因素有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等。
长期酗酒会刺激胃壁,损伤胃黏膜。高盐饮食也可能会增加胃壁病变的风险,因为高盐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另外,不洁饮食,含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食物会引起胃壁的炎症反应。
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会对胃壁造成损伤。这些药物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失去保护作用,导致胃壁损伤。
幽门螺杆菌可以附着在胃壁黏膜表面,分泌毒素,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癌等疾病。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胃壁的神经调节,导致胃壁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
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可能提示胃壁出现了问题。连续一周以上出现饭后腹胀,就需要引起重视。可以尝试吃一些平时容易消化的食物,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吃了这些食物后出现不适,可能说明胃壁功能有异常。吃了一碗小米粥后出现胃痛或胃胀,可能是胃壁有问题。
胃壁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触诊
医生通过用手触摸上腹部来检查胃壁情况。正常情况下,胃壁柔软,按压时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如果胃壁有炎症、肿瘤等病变,可能会摸到肿块或压痛。例如,在胃癌患者中,有时可以摸到上腹部坚硬的肿块。
听诊
用听诊器在腹部听诊可以听到胃蠕动的声音。正常的胃蠕动音是规律的、柔和的。如果胃壁蠕动异常,如蠕动过快或过慢,声音的频率和强度会发生改变。
胃镜检查
这是检查胃壁最直观的方法。通过将胃镜经口腔插入胃内,可以直接观察胃壁的黏膜情况,包括是否有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同时,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的厚度、层次结构等情况。对于胃壁的占位性病变,超声可以初步判断其大小、位置等信息。不过,超声检查对于胃壁的微小病变检测效果可能不如胃镜。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胃壁的全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它对于发现胃壁的肿瘤、增厚等病变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以帮助判断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的器官。
血液检查
检测一些血液指标可以反映胃壁的情况。例如,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其降低可能提示胃黏膜萎缩。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等可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另外,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升高可能提示胃壁有炎症。
胃液分析
通过抽取胃液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胃液的成分和酸度。例如,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与胃壁的溃疡等病变有关,胃液中出现血液可能提示胃壁有出血性病变。
胶囊内镜检查
对一些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以使用胶囊内镜。患者吞下一颗带有摄像头的胶囊,胶囊在胃肠道内移动过程中拍摄图像,包括胃壁的情况。不过,这种检查方式对于胃壁的局部观察可能不如胃镜详细。
胃电图检查
可以记录胃壁的电活动,了解胃壁的蠕动节律。异常的胃电图可能提示胃壁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例如,在胃轻瘫患者中,胃电图会显示出胃蠕动节律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