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的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发生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是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
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
位于胸骨柄后方的前纵隔上部。在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体积相对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青春期后逐渐退化萎缩。
淋巴结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部位,以及纵隔、腹膜后等深部组织。它们常成群分布于身体的一定部位,沿着血管排列,收集一定区域内的淋巴液。
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若脾脏增大,则可能在肋弓下被摸到。
扁桃体
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侧壁的扁桃体窝内,是最常见的扁桃体;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
由左右两叶组成,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胸腺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淋巴细胞密集,主要是胸腺细胞;髓质内淋巴细胞相对较少,有胸腺小体,它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
呈豆形,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进出。表面有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架。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主要是B淋巴细胞;副皮质区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是淋巴液流经的通道。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主要含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相通。
脾的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向脾内伸展形成许多小梁。脾的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红髓分布在白髓周围,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脾索富含血细胞和巨噬细胞;边缘区位于红髓和白髓交界处,是淋巴细胞和抗原物质进出脾的通道。
腭扁桃体的表面有复层扁平上皮覆盖,上皮向扁桃体实质内陷入形成10-20个隐窝。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有大量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的结构与腭扁桃体相似,但隐窝不明显。
淋巴器官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造血功能、滤过淋巴液和血液等功能。
是淋巴器官的主要功能。当病原体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时,淋巴结、脾等外周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会识别抗原,启动免疫反应。例如,当细菌感染局部组织时,附近的淋巴结会捕获细菌抗原,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抗体或直接杀伤病原体,阻止病原体的扩散。
能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例如,在肿瘤发生早期,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制对肿瘤细胞进行监视和杀伤。
在胚胎发育时期,脾和骨髓有造血功能。出生后,在某些病理状况下,如严重造血障碍时,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等血细胞。
淋巴结过滤淋巴液,清除其中的病原体、异物等;脾过滤血液,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淋巴器官的健康。例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食物富含这些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增强白细胞的活性,有助于免疫功能,而维生素E能够保护淋巴细胞的细胞膜免受自由基损伤。蛋白质是构成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重要成分。像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能够为淋巴器官的细胞更新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提供原料。锌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例如,牡蛎、红肉等食物是锌的良好来源。锌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淋巴液在淋巴管道中流动更加顺畅。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慢跑,能够加速淋巴循环,帮助淋巴器官更好地过滤淋巴液和清除废物。一些瑜伽姿势,如扭转姿势和倒立姿势,有助于促进淋巴液回流。例如,三角扭转式可以刺激腹部和胸部的淋巴循环,改善淋巴器官的功能。
充足的睡眠对淋巴器官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免疫调节。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如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淋巴器官的健康。吸烟会使淋巴细胞的活性降低,而过量饮酒会干扰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正常淋巴器官
正常淋巴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平衡。例如,正常淋巴结质地柔软,活动度好,表面光滑,无压痛。正常脾在肋弓下不能触及,其组织结构完整,白髓、红髓和边缘区比例正常,能够正常地过滤血液、进行免疫反应等功能。
异常淋巴器官
如淋巴结炎,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压痛等症状,表面可能发红。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有充血、渗出等炎症表现。
淋巴瘤是淋巴器官常见的肿瘤。淋巴结会无痛性肿大,质地变硬,活动度降低。在淋巴瘤细胞的浸润下,淋巴结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淋巴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脾也可能受到淋巴瘤的侵犯,出现肿大等症状。
淋巴器官的异常症状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
这是淋巴器官异常最常见的症状。除了炎症和肿瘤外,还可能是免疫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淋巴结肿大,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等其他症状。
可能导致腹部胀满、疼痛,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如疟疾、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和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
影响淋巴器官的因素有感染因素、免疫系统紊乱、环境因素等。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是导致淋巴器官异常的常见原因。例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会影响淋巴器官的正常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淋巴器官会出现炎症等反应;而在免疫缺陷疾病中,淋巴器官不能正常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长期暴露于化学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环境因素,可能损害淋巴器官。例如,苯等有机溶剂可导致造血干细胞损伤,影响骨髓和脾等淋巴器官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可以经常触摸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正常淋巴结较小,质地柔软,一般不易触及。如果能摸到明显的肿块,大小超过黄豆,质地较硬,或者有压痛,应引起注意,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注意自己是否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是否有局部的肿胀、疼痛等与淋巴器官相关的症状。例如,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热和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淋巴瘤的早期表现。
淋巴器官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会对全身淋巴器官进行检查。对于淋巴结,会检查其大小、质地、活动度、压痛等情况。对于脾,会通过触诊判断其大小、质地、边缘情况等。例如,在检查脾脏时,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双腿屈膝,医生用右手单手触诊或双手触诊,以确定脾脏是否肿大及肿大的程度。
超声检查
是检查淋巴器官的常用方法。对于淋巴结,可以观察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对于脾,可以测量其大小,检查是否有实质病变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等优点。
CT检查
能够更清楚地显示淋巴器官的形态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CT扫描可以发现淋巴结肿大的范围、脾内的占位性病变等。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检查淋巴器官病变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对于怀疑有淋巴器官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血常规检查
可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情况。当淋巴器官出现病变时,血常规可能会出现异常。例如,在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其中淋巴细胞比例也会显著增加。
血生化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某些淋巴器官疾病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例如,在脾功能亢进时,会出现血细胞减少,同时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
免疫相关检查
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测定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对诊断免疫相关的淋巴器官疾病很有帮助。例如,在免疫缺陷病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可能会出现异常。
病理检查
是诊断淋巴器官疾病的金标准。对于怀疑有肿瘤或其他严重病变的淋巴器官,通常需要进行病理活检。例如,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