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骨科

踝关节的侧副韧带

陈坚
陈坚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踝关节侧副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分为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

在防止踝关节过度内翻、外翻及旋转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对人体的正常行走、跑跳等活动至关重要。

位置

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距骨、跟骨和足舟骨等部位。外侧副韧带位于踝关节外侧,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内下方止于距骨颈外侧面;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方止于跟骨外侧面;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后缘,向后内止于距骨后突。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三角韧带由浅、深两层组成,浅层主要包括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深层主要是胫距前韧带。这种扇形结构使得内侧副韧带能够有效地限制踝关节的外翻和外旋。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外侧副韧带相对内侧副韧带较薄弱,主要功能是限制踝关节的内翻。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踝关节侧副韧带具有维持关节稳定、传递负荷等功能。  

维持关节稳定

在日常活动中,如行走、跑步、跳跃时,侧副韧带协同作用,防止踝关节过度的内翻、外翻及旋转运动,使踝关节保持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确保关节的稳定性,为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平衡。

传递负荷

在运动过程中,侧副韧带能够将身体的重量和运动产生的力量合理地传递和分布到踝关节的各个部位,避免局部压力过大,从而保护关节软骨和其他结构免受损伤。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韧带组织的修复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应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摄入,如猪蹄、鸡爪等,胶原蛋白是构成韧带的重要成分之一,有助于维持韧带的韧性和强度。此外,钙、镁、锌等矿物质对于维持骨骼和韧带的健康也非常重要,可通过食用奶制品、坚果、海鲜等食物来补充。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在进行运动前,充分的热身活动能够提高关节灵活性、升高体温和心率,为即将开始的运动做好准备,减少侧副韧带损伤的风险。运动后进行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和韧带,缓解疲劳,促进恢复。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增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如小腿三头肌、胫前肌等,可以为踝关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护,减轻侧副韧带的负担。例如,进行踮脚尖、抗阻屈伸踝关节等练习。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避免过度运动或参与高风险的运动。同时,穿着合适的运动鞋,为踝关节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和缓冲,减少外力对侧副韧带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踝关节侧副韧带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坐着,都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导致踝关节受力不均,增加侧副韧带的压力。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站立时双脚均匀受力等。

控制体重

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踝关节的负担,对侧副韧带造成更大的压力。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减轻踝关节的压力,降低侧副韧带损伤的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连续行走或站立,适时休息,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疲劳积累,防止侧副韧带因过度使用而受损。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踝关节的侧副韧带形态 

正常踝关节的侧副韧带形态

在正常情况下,踝关节的侧副韧带呈现出清晰的条索状或带状结构,走行自然,连续性良好,无明显的增粗、变薄或中断等异常表现。在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正常的解剖形态和位置,且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无明显的水肿、出血或其他病理改变。

异常踝关节的侧副韧带

损伤

这是最常见的异常情况,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扭伤、拉伤等。损伤后,侧副韧带可能出现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局部肿胀、疼痛、淤血等。

松弛

长期的踝关节不稳定、反复扭伤或某些先天性因素可能导致侧副韧带松弛。此时,韧带的张力减弱,无法有效地限制踝关节的异常活动,容易引起踝关节的慢性疼痛和反复扭伤。

炎症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可累及踝关节侧副韧带,导致韧带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踝关节的侧副韧带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不稳定等。

疼痛

通常是最早出现且最明显的症状,疼痛程度因损伤或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可为轻微疼痛、钝痛或剧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缓解。

肿胀

损伤或炎症可引起局部组织出血、渗出,导致踝关节周围肿胀,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的肿胀和淤血。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韧带功能受损,患者常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困难,影响正常的行走、跑步等活动。

关节不稳定

侧副韧带损伤或松弛后,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患者在行走或运动时可能会感到踝关节有“松动”感,容易出现反复扭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影响踝关节的侧副韧带有外伤、慢性劳损、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等。 

外伤

如运动中的扭伤、摔倒、碰撞等,是导致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快速变向、跳跃的运动项目中,如篮球、足球等,更容易发生此类损伤。

慢性劳损

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反复使用踝关节的工作,如售货员、运动员等,容易导致踝关节侧副韧带慢性劳损,使其强度和韧性下降,增加损伤的风险。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韧带组织会逐渐退变,弹性和韧性降低,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发生损伤。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也会进一步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增加侧副韧带损伤的可能性。

疾病因素

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糖尿病等,可影响关节周围的组织和血液循环,导致韧带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使其更容易受损。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加踝关节扭伤和侧副韧带损伤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放松小腿肌肉。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足跟部,向前用力牵拉踝关节,如果感觉到踝关节有明显的向前移动,且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前韧带可能损伤。患者同样体位,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足跟部,使踝关节内翻,如果发现距骨在踝穴内出现过度倾斜,超过正常角度,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尤其是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

踝关节的侧副韧带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踝关节有无肿胀、淤血、畸形等外观改变,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侧副韧带损伤及损伤的严重程度。

触诊

通过触摸踝关节周围的韧带、骨骼等结构,了解有无压痛、条索状硬结等异常,压痛明显处往往提示损伤部位。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范围,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以及受限的程度,与对侧正常踝关节进行对比,有助于发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显示踝关节的骨质结构,帮助排除骨折等骨性病变。虽然侧副韧带本身在X线上不显影,但通过观察踝关节的间隙、关节面的平整度以及有无撕脱骨折等间接征象,可以初步判断侧副韧带是否损伤。

超声检查

能够清晰地显示侧副韧带的形态、结构和回声情况,直接观察韧带是否有撕裂、断裂、增厚、水肿等病变,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可作为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MRI检查

对于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多平面、多序列地显示韧带的全貌,清晰地分辨出韧带的损伤程度,如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是诊断踝关节侧副韧带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一般情况下,单纯的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血常规通常无明显异常。但如果是由于感染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侧副韧带病变,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能会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血沉和C反应蛋白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累及踝关节侧副韧带时,血沉和C反应蛋白可能会升高,有助于判断病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

血尿酸检测

对于怀疑痛风性关节炎导致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血尿酸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支持痛风的诊断。

其他检查

关节造影

通过向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或CT检查,可以观察造影剂在关节内的分布情况,了解侧副韧带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但由于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目前已较少应用。

关节镜检查

这是一种直观的检查方法,能够直接观察踝关节内的结构,包括侧副韧带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在关节镜下进行一些治疗操作,如韧带修复、清理等,但关节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其他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治疗时才考虑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石仕元,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7):2.
[2]马昕,陈世益.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0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