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细胞也称神经胶质,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大约是神经元的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多种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大脑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各个脑区,如大脑皮层、小脑、脑干等,围绕着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网络。在脊髓中,同样存在大量神经胶质细胞,沿脊髓的长度分布,参与脊髓的各种生理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主要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周围,如施万细胞包裹在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形成髓鞘,起到绝缘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呈星形,有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这些突起可以伸展并与神经元及血管接触,其胞体和突起内含有丰富的胶质丝,是一种中间丝蛋白,构成细胞的骨架结构。
其细胞体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较少的突起。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的薄膜,可包绕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髓鞘呈多层同心环状,由细胞膜反复包绕轴突而成。
细胞体小,呈细长或椭圆形,有细长的突起。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呈扁平状,外有基膜,它沿神经元的轴突排列,一个施万细胞可包裹一段轴突,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作用、营养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等。
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构成神经组织的支架,支持神经元的胞体和纤维。
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血管周足和突起摄取营养物质,供给神经元,并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的髓鞘可防止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的扩散,起绝缘作用。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构成血脑屏障,限制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当神经元受损时,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损伤部位的碎片和病原体。星形胶质细胞则能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填补损伤区域,但过度增生可能会阻碍神经元的再生。
神经胶质细胞可摄取和储存神经元活动时释放的钾离子等,维持细胞外液中离子浓度的稳定,保证神经元正常的兴奋性和传导功能。
如深海鱼、坚果等。不饱和脂肪酸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膜健康有益,有助于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流动性。包括各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B族如B1、B6、B12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维生素C和E是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像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神经胶质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有助于排出代谢废物,增强细胞的活力和功能。这些运动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呼吸调节,通过身心的放松和协调运动,可减轻压力,促进神经系统的整体健康,间接有利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养护。
神经胶质细胞日常养护有规律作息、减少压力、避免有害物质等。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修复和恢复活力。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的生理调节,包括清除神经胶质细胞中的代谢产物等。
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对神经胶质细胞造成损害。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尽量减少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环境污染物,这些物质可能会损害神经胶质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多样,除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星形、少突胶质细胞的圆形或椭圆形、小胶质细胞的细长形外,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其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会迅速活化,细胞体变大,突起回缩,呈现出阿米巴样的形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免疫防御功能。
正常神经胶质细胞
正常的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各司其职,与神经元相互协作,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数量、形态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为神经元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和处理。
异常神经胶质细胞
在疾病状态下,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增多或减少。如在脑肿瘤中,胶质细胞可能会异常增殖,形成胶质瘤;而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减少,影响其对神经元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可能会出现肿胀、萎缩、突起断裂或异常增生等变化。这些形态改变往往与细胞的功能受损有关,如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少突胶质细胞受损,髓鞘形成出现异常,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可能表现为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不足、无法正常形成髓鞘、免疫防御功能失调等。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星形胶质细胞对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功能异常,导致蛋白在脑内沉积,引发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胶质细胞异常症状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炎症反应等。
根据受影响的神经胶质细胞类型和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震颤;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以及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等。
当小胶质细胞等免疫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时,可引发神经炎症,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神经胶质细胞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异常或功能缺陷,增加患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长期暴露于辐射、化学毒物、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中,可能损伤神经胶质细胞。此外,头部外伤、感染、缺氧等也会对神经胶质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生存环境。
关注自身是否有上述提到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运动、感觉、认知或情绪方面的变化。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可能提示神经胶质细胞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包括饮食是否均衡、是否有足够的运动、睡眠质量如何、压力水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的潜在风险因素。
神经胶质细胞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神经系统检查
医生会通过检查肌力、肌张力、感觉功能、反射等,评估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例如,用叩诊锤检查膝跳反射、用针轻刺皮肤检查痛觉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异常,间接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是否正常。
精神状态检查
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认知功能、情绪状态、语言表达等方面,评估是否有认知障碍或情绪异常,这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神经胶质细胞相关问题。
CT扫描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和脊髓的结构,帮助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以及一些先天性脑部发育异常等情况,但对于早期或微小的病变可能不够敏感。
MRI成像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清楚地显示神经胶质细胞所在的脑和脊髓的细微结构,对于检测脑白质病变、胶质瘤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还可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大脑的功能活动,间接了解神经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变化。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自身抗体等,可发现一些与神经胶质细胞异常相关的线索。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血液中出现针对神经胶质细胞成分的抗体,通过检测这些抗体有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
抽取脑脊液进行分析,可检测其中的细胞成分、蛋白质含量、炎性因子等。在某些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性疾病中,脑脊液中的指标会发生变化,提示神经胶质细胞可能受到影响。
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脑电图(EEG)可记录大脑的电活动,用于检测癫痫等与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肌电图(EMG)可检测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神经传导异常,判断是否存在神经胶质细胞病变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组织活检
如怀疑脑肿瘤等病变时,可能需要进行脑组织活检,通过病理检查直接观察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理变化,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