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口腔科

翼内肌

张丽雯
张丽雯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口腔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翼内肌是咀嚼肌的一部分,与翼外肌一起协同作用。

对下颌骨的运动及口腔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维持正常的咀嚼、言语和吞咽等生理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位置

位于颞下窝的内侧面,在翼外肌的下方,呈四边形,有深浅两个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肌纤维斜向后外下方,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这些肌纤维束依据其起止点不同分为上头和下头,且被包绕在颞下窝内的筋膜鞘中,与周围的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紧密相邻。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翼内肌具有咀嚼功能、辅助下颌运动、维持下颌位置等。

咀嚼功能

双侧翼内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牙齿咬合,产生强大的咀嚼力,帮助粉碎和研磨食物。

辅助下颌运动

与翼外肌等其他咀嚼肌协同作用,参与下颌骨的前伸、侧方运动等复杂动作,使下颌骨能够灵活地进行各种方向的运动,以适应不同的咀嚼需求。

维持下颌位置

在静止状态下,翼内肌也持续发挥一定的张力,协助维持下颌骨在正常的位置,保持口腔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翼内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肌肉的健康。减少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槟榔等需要过度使用咀嚼肌的行为,避免翼内肌过度疲劳和损伤。避免经常食用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等,以免过度使用和损伤翼内肌。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进行适度的张口闭口运动,如缓慢地张大嘴巴,然后再轻轻闭上,重复多次,可以锻炼翼内肌的灵活性和力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张口造成损伤。进行下颌的前伸、侧方运动练习,如将下颌缓慢向前伸出,然后再收回,或者将下颌向左、右侧方移动,有助于增强翼内肌与其他咀嚼肌的协同作用,维护下颌关节及肌肉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翼内肌日常养护有保持口腔卫生、纠正不良习惯、注意面部保暖等。

保持口腔卫生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口腔疾病,减少因口腔感染等问题对翼内肌的影响。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

纠正不良习惯

避免偏侧咀嚼、紧咬牙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会导致翼内肌受力不均,增加肌肉疲劳和损伤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

注意面部保暖

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翼内肌等面部肌肉痉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面部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或空调环境下,可以适当佩戴口罩等。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翼内肌形态

整体呈四边形,上头和下头的肌纤维汇聚后形成一个较为厚实的肌肉体,其止点处的翼肌粗隆相对粗糙,以便更好地附着于下颌角内侧面,从侧面看,翼内肌与周围的肌肉如翼外肌、咬肌等共同构成了面部咀嚼肌的肌群轮廓,使面部在侧面形成一定的弧度和立体感。

正常翼内肌

正常的翼内肌在收缩和舒张时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力量,能够根据不同的口腔功能需求准确地控制下颌骨的运动。肌肉质地均匀,没有明显的压痛、硬结或萎缩等异常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其形态、大小和位置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清晰,无异常的信号改变或结构破坏。

异常翼内肌

炎症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口腔感染、外伤等,表现为翼内肌局部的红肿、疼痛,在咀嚼或张口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功能。

损伤

常见于外力撞击、过度咀嚼或突然的张口过大等情况,可导致翼内肌拉伤或撕裂,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下颌运动受限,甚至可能出现咬合紊乱。

肌痉挛

通常是由于精神紧张、寒冷刺激、咬合不良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翼内肌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导致牙关紧闭,疼痛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

萎缩

可由神经损伤、长期废用等原因引起,翼内肌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导致咀嚼功能下降,面部外观可能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患侧面部塌陷等。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翼内肌的异常症状有疼痛、张口受限、咬合紊乱、面部肿胀等。

疼痛

是翼内肌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或剧痛,疼痛部位主要在颞下颌关节区域、下颌角内侧或面部深部,可在咀嚼、张口、闭口等动作时加重。

张口受限

当翼内肌出现炎症、损伤或痉挛时,可导致下颌骨运动受限,张口度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张口,影响进食和言语。

咬合紊乱

翼内肌的异常可能导致下颌骨位置改变,使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出现异常,如咬合错位、早接触等,进而影响咀嚼效率和牙齿的健康。

面部肿胀

炎症或损伤可引起翼内肌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导致面部相应部位出现肿胀,尤其是下颌角周围和颞下颌关节区域。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影响翼内肌的因素有外伤因素、口腔疾病、不良习惯、精神因素等。

外伤因素

如面部受到撞击、摔倒时下颌着地等直接外力作用,容易导致翼内肌损伤。此外,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如拔牙、种植牙等操作不当,也可能损伤翼内肌。

口腔疾病

牙周炎、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炎症可扩散至翼内肌周围组织,引发翼内肌的炎症反应。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也常与翼内肌的功能异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不良习惯

长期偏侧咀嚼,会使一侧翼内肌过度使用而另一侧废用,导致两侧翼内肌力量不均衡,容易引发肌肉疲劳和损伤。此外,紧咬牙、夜磨牙等习惯也会增加翼内肌的负担,导致肌肉紧张和疼痛。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对翼内肌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翼内肌痉挛或过度收缩,进而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看两侧面部是否对称,有无一侧下颌角处肿胀或塌陷的情况,若有不对称,可能提示翼内肌存在异常。将手指放在下颌角内侧,轻轻按压并感受翼内肌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翼内肌质地均匀,无压痛。若有压痛、硬结或肌肉紧张感,可能表示翼内肌有问题。缓慢地做张口、闭口、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观察运动过程中是否有疼痛、卡顿或受限的情况,若存在这些异常,可能与翼内肌功能异常有关。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

翼内肌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面部有无肿胀、畸形,以及下颌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初步判断翼内肌是否存在问题。

触诊

通过手指触摸下颌角内侧的翼内肌区域,检查肌肉的质地、有无压痛、硬结或条索状改变,同时感受肌肉的张力和收缩情况,以评估翼内肌的健康状况。

下颌运动检查

让患者做张口、闭口、前伸、侧方等下颌运动,医生观察运动的范围、流畅性和对称性,判断翼内肌及其他咀嚼肌的协同功能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拍摄下颌骨的正位、侧位和开口位片,观察下颌骨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间接了解翼内肌附着部位的情况,但对于翼内肌本身的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翼内肌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骨骼、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对于诊断翼内肌的损伤、炎症、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以清晰地显示翼内肌的内部结构,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撕裂、炎症、水肿等病变,是目前诊断翼内肌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当翼内肌存在炎症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能会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血沉和C反应蛋白

这两项指标在炎症反应时通常会升高,可帮助医生判断翼内肌的炎症程度和病情进展情况。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翼内肌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了解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和功能状态,对于诊断翼内肌的神经源性病变或肌源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永成,原林,李建辉.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5):250-253.
[2]崔益群,杨圣杰.翼内肌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5,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