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骨科

指浅屈肌

吕志勤
吕志勤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指浅屈肌是前臂前群肌之一,属于屈肌肌群。

在手部和前臂的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参与手指的屈曲动作。

对手部精细动作的完成至关重要。

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的浅层。近端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纤维向下移行为四条肌腱,分别进入第2-5指。这些肌腱在近节指骨中部,会穿过指深屈肌肌腱的浅面,止于中节指骨体两侧。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从肌肉结构上看,指浅屈肌是一块典型的骨骼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能够产生收缩力。其肌腱较为坚韧,主要起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能够将肌腹产生的力量有效地传递到手指骨骼上,从而实现手指的屈曲动作。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指浅屈肌具有屈指功能、协同作用等功能。 

屈指功能

主要作用是屈曲第2-5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当我们握拳时,指浅屈肌收缩,使得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弯曲,帮助手部握住物体。

协同作用

在一些复杂的手部动作中,它还能与其他肌肉协同工作。比如和指深屈肌一起,完成更有力的握拳动作,或者在精细动作如写字、弹琴等过程中,与手部的小肌肉协调配合,控制手指的位置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素。可以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瘦肉如鸡肉、牛肉、猪肉等、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等、豆类如黄豆、黑豆等、蛋类和奶制品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指浅屈肌等肌肉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钙是维持肌肉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所必需的矿物质。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蛋黄等和钙源如奶制品、虾皮等来保证钙的摄入。同时,维生素B族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食物中含量丰富对于能量代谢也很重要,能够为指浅屈肌的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定期进行手部的伸展运动可以帮助放松指浅屈肌。例如,将手指尽量伸直并保持一段时间,每次伸展可以持续15-30秒,重复进行3-5组。这种伸展运动能够预防肌肉紧张和挛缩,保持肌肉的柔韧性。可以使用握力器等工具进行手部力量训练。通过有规律地挤压握力器,能够增强指浅屈肌的力量。训练时可以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如每次握持握力器10-15次,每天进行3-4组。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保持正确的手部姿势很重要。在长时间使用手部进行工作如打字、书写等时,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姿势,避免过度弯曲或伸展,减少指浅屈肌的疲劳。使用电脑时,应调整键盘和鼠标的高度,使手腕保持自然舒适的位置。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手部肌肉。在工作或活动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手指和手腕,如简单地握拳、松开,旋转手腕等,以缓解指浅屈肌的紧张。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指浅屈肌形态

正常情况下,指浅屈肌肌腹饱满,有一定的弹性。从体表看,在前臂掌侧稍隆起,其肌腱部分较细,在手指部位能够触摸到,呈条索状,且活动手指时肌腱的滑动顺畅。

正常指浅屈肌

正常的指浅屈肌在收缩和舒张时功能正常。当受到神经信号刺激时,能够快速、有力地收缩,产生足够的力量使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屈曲。在放松状态下,肌肉柔软,没有压痛和结节等异常情况。

异常指浅屈肌

肌肉拉伤

多因过度用力或突然的剧烈运动引起。肌肉纤维可能会出现部分撕裂,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手指活动时疼痛加剧。

肌肉挛缩

长期的不良姿势、外伤后瘢痕形成等因素可能导致指浅屈肌挛缩。此时肌肉会持续性收缩,使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处于屈曲状态,难以伸直。

炎症

如腱鞘炎,炎症可累及指浅屈肌的肌腱,导致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受阻。表现为局部压痛、手指活动时出现弹响或卡顿现象。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指浅屈肌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疼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能是急性的刺痛,如肌肉拉伤时;也可能是慢性的隐痛,如慢性劳损或炎症引起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肌肉所在的前臂掌侧或手指关节附近。

肿胀

在肌肉拉伤或炎症时,局部组织会出现肿胀。表现为前臂掌侧或手指部位的肿胀,皮肤可能会有发红、发热的现象。

活动受限

无论是肌肉挛缩还是肌腱滑动受阻,都会导致手指的活动受限。如手指不能完全伸直或屈曲,或者在屈伸过程中出现卡顿、弹响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影响指浅屈肌的因素有外伤、过度使用、疾病因素等。  

外伤

直接的外力撞击、切割伤或过度牵拉等都可能损伤指浅屈肌。手部受到重物撞击或在运动中突然过度伸展手指。

过度使用

长时间反复进行手部的同一动作,如长时间打字、弹钢琴等,容易引起指浅屈肌的劳损。长期的劳损可能导致肌肉疲劳、炎症和损伤。

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累及指浅屈肌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关节病变,影响指浅屈肌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自己尝试将手指完全伸直和屈曲,观察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活动范围。如果在屈曲时感觉疼痛、卡顿或不能完全屈曲,或者在伸直时手指不能完全伸直,可能提示指浅屈肌存在问题。用手指轻轻按压前臂掌侧的指浅屈肌部位,感受是否有压痛。如果有明显的压痛,尤其是在活动手指后压痛加剧,也可能表示指浅屈肌出现异常。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

指浅屈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医生会观察手部和前臂的外观,看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例如,观察手指是否处于异常的屈曲或伸直状态,以及前臂掌侧的肌肉轮廓是否正常。

触诊

医生会用手指触摸指浅屈肌的肌腹和肌腱,检查是否有压痛、结节、条索状改变等。通过触诊还可以评估肌肉的紧张度,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挛缩等情况。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以确定指浅屈肌是否正常发挥功能。被动伸直手指时,如果感觉阻力过大,可能提示指浅屈肌挛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指浅屈肌的肌腹和肌腱的形态。在肌肉拉伤时,超声可以发现肌肉纤维的连续性中断、局部血肿等情况;在腱鞘炎时,能够看到肌腱周围的积液和腱鞘的增厚。

磁共振成像(MRI)

对更详细地观察指浅屈肌的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很有帮助。它可以发现肌肉的炎症、水肿以及细微的损伤,如早期的肌肉拉伤等,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如果怀疑是炎症性疾病引起的指浅屈肌异常,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血液检查中的一些指标可能会有异常。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可能会升高,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可能呈阳性,这些检查有助于诊断疾病的性质。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指浅屈肌的功能状态。当指浅屈肌出现神经损伤或肌肉本身病变时,肌电图上会出现相应的异常波形,如电位降低、自发电位增多等,可用于判断神经肌肉疾病对指浅屈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方玖,薛黔,周运栏,等.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3.
[2]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等.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