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在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
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内环境稳定意义重大。
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若脾脏增大,则可能在肋弓下被摸到。
脾脏表面有一层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膜向脾内伸展形成许多小梁,构成脾脏的支架。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在白髓中,动脉周围淋巴鞘是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红髓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脾血窦是一种静脉性血窦,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宽的间隙,有利于血细胞的穿越;脾索是由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构成的条索状结构,相互连接成网,脾索内主要是B细胞,还有许多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脾脏的功能有造血功能、储血功能、清除衰老红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等。
在胚胎发育早期,脾脏有造血功能,为胚胎的发育提供必要的血细胞。出生后,脾脏的造血功能基本停止,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如骨髓纤维化、某些恶性血液病等时,脾脏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血细胞。
人的脾脏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循环血液流经脾脏,部分血液注入脾血窦存储起来;当人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脾脏会将储存的血液排送到血液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和红细胞数量,满足身体的需求。
脾脏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衰老、变形或受损的红细胞。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大约存活120天左右,当红细胞衰老后,其细胞膜的弹性和完整性会发生改变,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够识别这些变化,将衰老红细胞吞噬并分解,把其中的铁、氨基酸等有用成分重新利用,而将无用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外来病原体入侵人体时,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被激活。B细胞可以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中和病原体的毒性或者标记病原体,方便其他免疫细胞进行吞噬;T细胞则可以直接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同时还可以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可以适当多吃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食物。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薏米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芡实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白扁豆可以健脾化湿。例如,可以将山药、薏米、芡实一起煮粥食用,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同时,也要控制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间接对脾脏起到养护作用。例如,每天坚持散步30-60分钟,能够使全身气血通畅,脾脏也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通过上下拉伸的动作,对脾胃等脏腑起到按摩和调节的作用。在做这个动作时,一手向上举,一手向下按,上下用力对拉,可以刺激脾胃经络,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这种按摩方式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进而对脾脏的运化功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因为脾脏质地较脆,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很容易破裂。在进行剧烈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时,最好佩戴防护装备,如护腰等,减少脾脏受伤的风险。
正常脾脏
正常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重量在110-200g之间。在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弓下不能触及,并且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没有压痛。
异常脾脏
是指脾脏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的其他部位游动。多由于脾蒂和韧带先天性过长或松弛,也可因腹壁松弛、多次妊娠等后天因素引起。游走脾可能会发生扭转,导致脾脏缺血、坏死,引起剧烈腹痛等严重后果。
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等、心血管疾病如房颤导致的血栓脱落等。患者可能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症状。
是一种综合征,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可由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引起。长期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等问题。
是脾脏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是由于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脾脏,或者脾脏本身的损伤(如外伤后感染)导致。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左上腹疼痛等症状。
包括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可能是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细胞恶变,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良性肿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恶性肿瘤则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如淋巴瘤可能累及全身多个淋巴组织。
脾的异常症状有腹痛、发热、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症状、肝病相关表现等。
脾脏疾病引起的腹痛部位多在左上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或剧痛。如脾脏梗死时,疼痛往往突然发生,程度较剧烈;而脾脏脓肿或炎症时,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隐痛或胀痛,并且会随着炎症的加重而加剧。
当脾脏出现感染(如脾脏脓肿、脾梗死合并感染等)或炎症时,身体会出现发热反应。发热程度不一,可能是低热,也可能是高热,如脾脏脓肿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以上。
脾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脾脏与胃肠等消化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脾功能亢进时,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的情况。如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红细胞减少会引起贫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则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肝脏和脾脏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在一些肝病(如肝硬化)患者中,由于门静脉高压,脾脏会出现淤血肿大,进而出现脾功能亢进等一系列表现。同时,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等症状也可能与脾脏功能异常相互影响。
影响脾脏的因素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充血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外伤等。
病毒感染(如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原虫引起的疟疾)等都可能影响脾脏的功能。这些病原体可以直接侵袭脾脏组织,或者通过免疫反应间接导致脾脏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以引起脾脏的免疫反应异常。在这些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脾脏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也会参与其中,导致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等问题。
一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脾脏。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红细胞膜缺陷的遗传性疾病,脾脏会对异常的红细胞进行过度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和脾肿大。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铅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对脾脏等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造成损害。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干扰脾脏内细胞的正常代谢,影响其功能,或者通过引起全身的毒性反应间接影响脾脏。
如肝硬化、右心衰竭等疾病会导致门静脉或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使脾脏静脉回流受阻,脾脏出现淤血肿大。长期的淤血状态会影响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脾功能亢进等问题。
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会累及脾脏。白血病细胞可以浸润脾脏组织,导致脾脏肿大;淋巴瘤则主要起源于淋巴组织,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很容易受到侵犯,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情况。
腹部受到直接的暴力撞击,如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脾脏破裂。脾脏破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会引起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可以留意自己是否有左上腹疼痛、发热、消化道不适、血液系统异常(如皮肤瘀斑、面色苍白等)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脾脏存在问题。在平躺、双腿屈曲的状态下,轻轻触摸左上腹,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能够摸到脾脏边缘,或者感觉脾脏肿大、质地变硬等,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不过这种方法需要谨慎操作,避免用力按压导致脾脏损伤。
脾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观察腹部外形,看是否有局部隆起等异常情况。如果脾脏肿大,可能会导致左上腹局部隆起。医生会用双手触诊法来检查脾脏。让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医生从患者的左下腹部开始,逐渐向上触摸,感受脾脏的大小、质地、边缘等情况。正常脾脏一般不能触及,若能触及,需要判断是轻度肿大还是重度肿大等情况。通过叩诊可以确定脾脏的边界。一般采用间接叩诊法,从左腋中线开始向下叩诊,正常脾脏浊音区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宽度约4-7cm。如果浊音区扩大,可能提示脾脏肿大。
血常规检查
可以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比例。脾功能亢进时,会出现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例如,红细胞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白细胞减少可能预示着机体抵抗力下降,血小板减少可能有出血倾向。
血涂片检查
观察血液中细胞的形态,有助于发现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异常细胞。如在疟疾患者的血涂片中可以看到疟原虫,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涂片中可以看到球形红细胞等。
血沉检查
血沉加快可能提示体内存在炎症或感染等情况。在脾脏炎症、感染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下,血沉可能会升高。
超声检查
这是检查脾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如脾实质回声是否均匀等)以及脾脏周围的情况。可以发现脾脏肿大、脾脏肿瘤、脾梗死等多种异常情况。而且超声检查无辐射、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便宜。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脾脏的细节,对于判断脾脏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在诊断脾脏肿瘤、脾脏脓肿等疾病时,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脾脏的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一些疑难的脾脏疾病,如脾脏的早期肿瘤、微小梗死灶等,MRI可能会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脾脏穿刺活检
这是一种有创检查,通过穿刺针抽取少量脾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如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等。但是脾脏穿刺活检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