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
动脉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主动脉
是人体最粗大的动脉,起始于心脏的左心室。向上行形成升主动脉,然后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为主动脉弓,再向下行穿过胸腔和腹腔,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等分支。主动脉位于胸腔和腹腔的深部,在脊柱的前方。
肺动脉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分为左、右肺动脉,分别进入左、右肺。位于胸腔内,在心脏的前方和下方,与支气管伴行,在肺门处分支进入肺实质。
外周动脉
如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为大脑等器官供血。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大拇指一侧,是临床常用的触摸脉搏的部位。股动脉位于大腿根部,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它的搏动也很容易触及。
动脉的结构主要有内膜、中膜、外膜等。具体分析如下:
是动脉壁的最内层,由内皮细胞、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内皮细胞呈单层扁平状,表面光滑,能够减少血流的阻力,并且具有物质交换、抗凝血等多种功能。内皮下层是薄层结缔组织,内弹性膜是由弹性纤维构成的膜,在血管横切面上呈波浪状。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在大动脉,如主动脉中,中膜含有大量弹性纤维,这使得大动脉能够在心脏射血时扩张,储存能量,在心脏舒张时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起到缓冲血压和维持血流连续性的作用。在中、小动脉中,平滑肌细胞相对较多,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血管的管径,从而控制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等。营养血管为动脉壁本身提供营养,神经纤维可以调节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
动脉的主要功能有运输血液、调节血压和血流、缓冲血流压力等。具体分析如下:
动脉的首要功能是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如主动脉将富含氧气的动脉血输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同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动脉壁中的平滑肌可以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改变血管的管径。当平滑肌收缩时,血管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同时减少局部血流量;当平滑肌舒张时,血管管径变大,血流阻力减小,血压降低,增加局部血流量。这种调节机制可以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需求,如在运动时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而在休息时减少不必要的血流,合理分配血液。
大动脉的弹性回缩功能能够缓冲心脏射血时产生的压力波动。心脏收缩时,大动脉扩张储存能量;心脏舒张时,大动脉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流动,使动脉血压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组织器官造成损害。
在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柑橘、柠檬、菠菜、坚果等,维生素C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维持动脉壁的完整性;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能防止脂质过氧化;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对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
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以及部分乳制品。反式脂肪常见于加工食品,如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食品等。这些脂肪会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反,应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如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和鱼油中的 ω-3 多不饱和脂肪,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在运动方面,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使动脉更有效地输送血液。还可以进行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肌肉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这会促使动脉血管生成新的分支,增加血管密度,改善动脉的功能。不过,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方法,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余的脂肪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并且会增加心脏负担,促使血压升高。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保持健康的体重,体重指数BMI应尽量控制在 18.5~23.9 之间。同时,要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管收缩。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方法来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
动脉的健康表现为正常血压、正常脉搏、良好的肢体血运等。具体分析如下:
血压是反映动脉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血压一般收缩压在 90~139mmHg 之间,舒张压在 60~89mmHg 之间。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动脉能够正常地调节血流和压力,没有出现血管狭窄或弹性异常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正常也是动脉健康的表现。正常的脉搏节律整齐,频率与心率一致,一般在 60~100 次 / 分钟。通过触摸桡动脉、颈动脉等部位的脉搏,可以初步判断动脉的通畅性和心脏的功能。脉搏强度适中,既不过强也不过弱,说明动脉血流正常。
四肢温暖、皮肤色泽正常,没有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说明外周动脉血运良好。例如,在寒冷环境下,手指和脚趾仍然能够保持红润和温暖,这表明动脉能够正常地将血液输送到肢体末端。
动脉受损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具体分析如下:
当动脉狭窄或堵塞时,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如冠状动脉狭窄会引起心绞痛,表现为胸部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部、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下肢动脉闭塞时,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后症状又会出现。
动脉破裂或形成动脉瘤时,血液可能会渗出到周围组织,引起局部肿胀。如腹主动脉瘤破裂时,会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和肿胀。另外,当肢体的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动脉供血也受到影响时,也可能出现肢体肿胀,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动脉供血不足时,皮肤颜色可能会变白或发紫。如手部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供血不足时,手部皮肤会变得苍白,温度降低;当动脉血管痉挛或堵塞后又重新恢复血流时,皮肤可能会出现潮红现象。
若有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动脉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会逐渐出现老化现象。内膜会增厚,中膜的弹性纤维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动脉弹性下降,这种变化称为动脉硬化。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可能越严重,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也越高。
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动脉疾病的易感性。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很容易在动脉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和堵塞。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是影响动脉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血压会使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引起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增加,这些产物会改变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高脂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有无异常的自测方法有脉搏检查、观察肢体情况、血压测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可以通过触摸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等部位来检查脉搏。用手指轻轻按压在动脉搏动处,感受脉搏的节律、频率和强度。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规律的,频率在正常范围内,强度适中。如果发现脉搏不规律、过快、过慢或过强、过弱,可能提示动脉或心脏存在问题。
观察四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有无水肿等情况。如果发现肢体皮肤发凉、苍白或发紫,或者出现水肿,可能是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同时,注意是否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即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这可能提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
可以使用家用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测量时,要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操作。如果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动脉血管弹性下降或存在血管狭窄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
动脉的常用检查有超声检查、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具体分析如下: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探头观察动脉的管壁结构、管径大小、血流速度和方向等。例如,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颈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等情况。超声检查还可以用于检查外周动脉,如四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栓、血管畸形等。
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动脉的形态和病变情况。通过向动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在 X 线或 CT 等设备下观察造影剂的分布,从而确定动脉是否有狭窄、堵塞、动脉瘤等病变。例如,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 “金标准”,可以清晰地看到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位置,为治疗提供依据。
CTA是利用CT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可以快速、清晰地显示较大血管的形态和病变。MRA 则是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对于血管壁的病变等情况有较好的显示效果。这两种检查方法相对于血管造影来说,创伤较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对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可能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