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是传出神经。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主要是肌肉和腺体。
产生运动或分泌等生理反应。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脊髓的前角。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精细运动;少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主要调节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的运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支配骨骼肌。
在周围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纤维沿着神经干分布,与感觉神经纤维等一起组成周围神经,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等,这些神经广泛分布于四肢、躯干等身体各处,将中枢的指令传递到相应的肌肉。
运动神经分为神经元结构、神经纤维结构等。
运动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细胞体含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树突主要用于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轴突是神经元的长突起,外面包裹着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髓鞘有绝缘作用,能够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轴突的末端分支形成许多神经末梢,与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形成突触连接。
运动神经纤维包括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有髓纤维的髓鞘呈节段性,相邻节段间的狭窄部分称为郎飞结,神经冲动在有髓纤维上是以跳跃式的方式从一个郎飞结传导到下一个郎飞结,这种传导方式速度很快。无髓纤维则没有髓鞘包裹,神经冲动沿轴突连续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运动神经具有支配肌肉运动、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等功能。
这是运动神经最主要的功能。当大脑产生运动意图,如想要抬起手臂,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通过锥体束传导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将冲动通过其轴突传导到支配手臂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或舒张,从而实现手臂的抬起、放下等各种动作。
运动神经可以根据身体的姿势和运动状态,调节肌肉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正常的姿势。例如,在站立时,腿部和腰部的肌肉需要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是通过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持续调节来实现的。
对复杂的运动,如书写、舞蹈等,运动神经能够协调不同肌肉群之间的活动。例如,书写时需要手指、手腕、手臂等多个部位的肌肉协同工作,运动神经通过精确的控制,确保各个肌肉按照正确的顺序、强度和时间进行收缩和舒张,使书写动作流畅、准确。
维生素B族如B1、B6、B12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全麦面包、糙米等食物富含维生素B1,它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肉类、鱼类、禽类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有助于维持神经髓鞘的完整性。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存在于坚果、植物油等食物中,它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钙是肌肉收缩所必需的矿物质,牛奶、酸奶、豆制品等富含钙。镁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调节作用,绿叶蔬菜、坚果等食物含有较多的镁。钾离子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电位也很重要,香蕉、土豆等食物是钾的良好来源。
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这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强壮的肌肉能够更好地响应运动神经的指令,同时也能对运动神经起到一定的反馈刺激作用,促进运动神经的功能完善。进行腿部力量训练,如深蹲,可以刺激支配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使其更好地控制肌肉收缩。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训练能够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肌肉拉伤和神经受压的风险。良好的柔韧性有助于运动神经更有效地传递信号,使身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例如,瑜伽中的各种伸展动作可以拉伸肌肉和神经,使神经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工作。
运动神经的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保暖等。
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可以减少对脊柱和神经的压迫。例如,长时间弯腰驼背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影响运动神经的正常功能。在工作和学习时,应保持脊柱正直,桌椅高度要合适,使双脚平放在地面,手臂自然放在桌面上。
长时间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都可能导致运动神经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或工作。长时间使用电脑鼠标和键盘,可能会引起手部肌肉和神经疲劳,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活动手指和手腕。
寒冷环境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在寒冷天气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四肢等容易受寒的部位。例如,在冬季,手部和脚部如果保暖不当,可能会出现麻木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影响了运动神经的功能。
正常运动神经
正常运动神经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神经冲动,支配肌肉完成各种精细和复杂的动作。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在神经的控制下张力适中,协调良好。例如,正常情况下,手指可以灵活地弹奏钢琴,这是因为运动神经对手指肌肉的精确控制。
异常运动神经
异常运动神经可能出现传导障碍,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在运动神经元病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肌肉失去神经的有效支配,逐渐萎缩,力量减弱。同时,异常运动神经还可能引起肌肉痉挛、抽搐等异常收缩现象,或者出现肌肉运动不协调,如走路不稳等共济失调的症状。
运动神经异常症状有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和抽搐、运动不协调等。
这是运动神经异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神经冲动不能有效地传递到肌肉,或者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下降,肌肉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例如,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障碍,导致肌肉容易疲劳,活动后肌无力症状加重。
长期失去运动神经的支配,肌肉会逐渐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松弛。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受损神经元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明显的萎缩,肢体变细。
当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时,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或抽搐。比如,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容易出现手足抽搐。
运动神经受损后,可能无法准确地协调肌肉群的活动。小脑病变影响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调节,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摇晃、步态不稳等共济失调的症状。
影响运动神经的因素有外伤、疾病因素、中毒、营养缺乏等。
如骨折、切割伤、牵拉伤等都可能直接损伤运动神经。手臂骨折时,骨折断端可能会刺伤周围的神经,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自身的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症等会直接影响运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此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运动神经。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微血管损伤,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变性。
重金属如铅、汞中毒、药物中毒如某些抗生素等可能损害运动神经。例如,铅中毒可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导致神经传导异常。
如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E、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运动神经的髓鞘合成、神经递质合成等过程,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可以简单地测试肢体的肌肉力量来间接反映运动神经功能。例如,进行握力测试,用握力计测量双手的握力,对比正常标准值,如果握力明显减弱,可能提示运动神经或肌肉出现问题。还可以进行腿部力量测试,如单腿站立时间测试,正常情况下能够单腿站立较长时间,如果站立时间明显缩短,可能存在运动神经功能异常。
运动神经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肌肉检查
医生会检查肌肉的体积、张力和肌力。通过观察肌肉是否萎缩来判断运动神经是否长期受损。用手触摸肌肉感受其张力,例如,在痉挛状态下,肌肉张力会增高,表现为肌肉硬邦邦的;而在神经损伤导致肌肉麻痹时,肌肉张力会降低,感觉松软。肌力检查一般采用分级法,从0级到5级,通过让患者对抗阻力进行关节活动来评估肌力等级。
反射检查
包括深反射和浅反射。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医生用叩诊锤敲击相应的肌腱,正常情况下会引起肌肉收缩反应。如果运动神经受损,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也可能出现反射亢进的情况。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通过轻划皮肤观察肌肉收缩反应,这些反射的异常也有助于判断运动神经的病变部位。
姿势和步态检查
观察患者的站立、行走姿势。例如,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慌张步态,起步困难,行走时身体前倾,小步快走,这与运动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控制异常有关。通过检查姿势和步态可以发现运动神经功能的异常线索。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对运动神经病变,MRI能够发现脊髓的损伤、肿瘤、炎症等病变,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病变。在脊髓肿瘤压迫运动神经时,MRI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骨骼病变导致的运动神经压迫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比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CT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方向,以及是否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根,帮助医生判断运动神经受压的情况。
血液检查
可以检测一些与运动神经病变相关的指标。例如,检测血糖水平,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检测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了解是否存在营养缺乏导致的神经病变;检测一些自身抗体,如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中,血液中可能存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异常抗体。
脑脊液检查
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影响运动神经的情况,脑脊液检查很重要。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其中的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指标。例如,在脑膜炎患者中,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会升高,蛋白质含量也可能增加,这些变化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并了解其对运动神经的影响。
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可以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肌肉病变或神经-肌肉接头的问题。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能够测量运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当运动神经受损时,传导速度可能减慢。在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确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为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