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摄取食物、咀嚼、吞咽、言语、感觉等多种重要功能。
还对维持面部外形和辅助呼吸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口腔位于面部的下部,前方以口唇为界与外界相通,后方通过咽峡与咽相连,上方为腭,下方为口腔底,两侧为颊。
分为上唇和下唇,外面为皮肤,中间为口轮匝肌,内面为黏膜,是口腔的前壁,具有保护口腔、协助进食及辅助发音等功能。
即脸颊的内侧部分,由黏膜、颊肌和皮肤构成,其作用是协助咀嚼和吸吮,并参与面部表情和言语活动。
分隔口腔和鼻腔,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硬腭由骨腭覆以黏膜而成,在前方与上唇相连,后方与软腭相接,其主要功能是支撑和分隔作用;软腭是硬腭向后的延续,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在吞咽和发音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是口腔内的重要肌肉器官,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上。舌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表面有许多乳头,富含味蕾,可感受味觉。舌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辅助发音等多种功能。
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维持面部外形等功能。
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以及众多小唾液腺,它们分泌唾液,对口腔的润滑、清洁、消化及抗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口腔具有消化功能、言语功能、呼吸功能、感觉功能等。
消化功能
咀嚼
通过牙齿的切割、撕裂和磨碎作用,将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加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便于后续的消化和吸收。
搅拌和推送
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并将食团推送入咽。
初步消化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
口腔的口唇、舌、牙齿等部位的协同运动,通过改变口腔的形状和气流的通道,发出不同的语音,从而形成清晰可懂的语言。
在特殊情况下,如鼻腔堵塞时,口腔可作为辅助呼吸通道,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口腔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能感受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帮助我们感知食物的性质、避免损伤,并享受美食带来的味觉体验。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钙、磷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奶制品等,有助于维持牙齿和口腔黏膜的健康。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粘性强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导致龋齿和牙周疾病。尽量减少餐间零食的次数,避免频繁进食,特别是甜食。进食后,口腔内的细菌会利用食物残渣产酸,腐蚀牙齿,频繁进食会增加牙齿受酸侵蚀的时间和机会。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以免烫伤口腔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和疼痛。同时,也要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防止牙齿因温度骤变而产生敏感症状。
日常饮食中应充分咀嚼食物,通过咀嚼运动,不仅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还可增强咀嚼肌的力量和协调性,促进口腔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维持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健康。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舌部运动练习,如伸舌、卷舌、顶腮等动作,有助于增强舌肌的力量和灵活性,提高舌的功能,对言语发音和口腔清洁都有好处。通过抿唇、吹口哨等唇部运动,可锻炼唇部肌肉,增强唇部的闭合能力,防止唇部肌肉松弛,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口腔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口腔的日常养护有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更换口腔护理用品、定期口腔检查和洁牙等。
早晚使用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进行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清洁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这是牙刷无法清洁到的部位。
每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牙刷,当刷毛出现变形时应及时更换;牙膏也可适时更换品牌和种类,以满足不同的口腔护理需求。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如龋齿、牙周炎等,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正常口腔
正常口腔在闭口时,上下唇自然闭合,唇红缘连续整齐,无口角歪斜或唇部肿胀等异常。口腔内部,牙齿排列整齐,无明显的拥挤、错位或缺失,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与牙齿紧密贴合,边缘整齐。舌体大小适中,活动自如,表面黏膜光滑,色泽红润,无溃疡、肿物等病变。腭部完整,硬腭呈穹窿状,软腭运动灵活,悬雍垂居中。颊黏膜光滑,色泽正常,无明显的充血、溃疡或白斑等异常表现。
异常口腔
可能出现多种异常情况,如牙齿排列不齐,出现拥挤、稀疏、反颌等错颌畸形;牙龈红肿、出血、萎缩,提示可能存在牙龈炎或牙周炎;舌体肿大、溃疡、有肿物,会影响舌的功能和口腔的正常生理活动;腭部出现腭裂、腭瘘等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损伤;颊黏膜出现白斑、扁平苔藓等病变,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条纹等。
口腔的异常症状有疼痛、出血、肿胀、异味、功能障碍等。
口腔内的牙齿、牙龈、黏膜等部位都可能出现疼痛症状,如龋齿引起的牙痛,口腔溃疡引起的黏膜疼痛,牙髓炎引起的剧烈牙痛等。
牙龈出血是常见的口腔异常症状,多由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引起,也可能与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此外,口腔黏膜损伤、肿物破裂等也可能导致出血。
口唇、颊部、牙龈等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原因可能是局部感染、过敏反应、外伤等,如智齿冠周炎可导致牙龈肿胀,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引起唇部突然肿胀。
口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异常症状,可能由口腔卫生不良、龋齿、牙周炎、舌苔厚腻、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包括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可能是由于牙齿缺失、颞下颌关节紊乱、口腔黏膜病损、舌肌麻痹等原因导致。
影响口腔因素有口腔卫生不良、不良修复体和假牙、咬合异常、营养缺乏、全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生活习惯等。
不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使用牙线、不定期洁牙等,容易导致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滋生细菌,形成牙菌斑和牙结石,进而引发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牙冠等修复体,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损伤、溃疡,长期摩擦还可能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错颌畸形、牙齿磨损不均匀、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咬合问题,会影响咀嚼功能,增加牙齿和牙周组织的负担,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缺乏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钙、铁等营养素,会影响牙齿和口腔黏膜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降低口腔组织的抵抗力,容易引发口腔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会影响口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几率,同时,口腔疾病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全身性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药物如抗癫痫药、降压药、免疫抑制剂等,可能会引起口干、牙龈增生、口腔黏膜病变等不良反应,影响口腔健康。
吸烟、饮酒、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口腔健康造成损害。吸烟是导致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饮酒会增加口腔黏膜对致癌物的敏感性,碳酸饮料可腐蚀牙齿,导致牙齿脱矿和龋齿。
面对镜子,观察口唇的颜色、形态是否正常,有无口角歪斜、肿胀、溃疡等;检查牙齿的排列是否整齐,有无变色、缺损、松动等;查看牙龈的颜色、质地,是否有红肿、出血、萎缩等;观察舌体的大小、形态、颜色,表面有无溃疡、肿物,舌苔的厚薄、颜色等;同时注意观察颊黏膜、腭部有无异常。用手指触摸口唇、牙龈、颊部等部位,检查有无压痛、肿块等异常;轻轻按压颞下颌关节区,感受关节的运动是否顺畅,有无疼痛、弹响等。通过咀嚼、吞咽、言语等功能活动,检查口腔各部位的协同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问题。
口腔的一般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一般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部外形、表情、口唇颜色和形态等,初步了解口腔的整体情况。然后检查口腔前庭,包括唇、颊、牙龈黏膜等,查看有无红肿、溃疡、肿物等异常。接着检查牙齿,记录牙齿的数目、形态、排列、咬合关系等,检查有无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
特殊检查
如检查颞下颌关节的运动情况,包括开口度、开口型、关节有无弹响、疼痛等;检查舌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评估舌肌的力量和灵活性,以及味觉是否正常;检查唾液腺的分泌功能,观察唾液分泌是否正常,有无导管阻塞等问题。
X线检查
是口腔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根尖片可用于观察牙齿的根尖周组织情况,诊断根尖周炎、牙槽骨吸收等疾病;全景片可显示整个口腔颌面部的牙齿、牙槽骨、颌骨等结构,用于检查牙齿的数目、位置、形态以及颌骨的病变;头颅侧位片常用于正畸治疗的诊断和设计,分析牙齿、颌骨与面部的关系。
CT检查
对于复杂的口腔颌面部骨折、肿瘤、囊肿等病变,CT检查能够提供更清晰、准确的三维图像信息,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MRI检查
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对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炎症、神经病变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但对含有金属修复体的患者有一定限制。
血液检查
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免疫指标等检查项目,有助于发现一些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如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糖尿病引起的牙周炎等,也可为口腔手术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微生物检查
对口腔内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并指导临床用药,常用于治疗牙周炎、口腔黏膜感染等疾病。
病理检查
对于口腔内的肿物、溃疡等病变,通过切取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口腔癌及其他口腔良恶性病变的金标准。
牙髓活力测试
用于检测牙髓的活力状态,判断牙髓是否存在炎症、坏死等问题,常见的方法有温度测试和电活力测试。
口腔内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口腔内部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如牙齿的隐匿龋坏、牙周袋内的情况、口腔黏膜的早期病变等,还可进行拍照和录像,便于记录和随访病变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