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十字韧带,又称交叉韧带。
是膝关节内的重要稳定结构,因其两条韧带在膝关节内交叉排列呈“十”字而得名。
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正常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前十字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内侧,斜向后上方外侧,附着于股骨外髁的内侧面。后十字韧带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内上方斜行,止于股骨内髁的外侧面。
前十字韧带整体形态较细长,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同时还参与膝关节的旋转稳定。后十字韧带比前十字韧带更粗壮,主要功能是防止胫骨向后过度移位,在膝关节的屈伸及旋转活动中也发挥重要的稳定作用。
膝关节十字韧带具有维持关节稳定、传递力学负荷、提供本体感觉等功能。
在膝关节运动时,前十字韧带防止胫骨过度前移,后十字韧带防止胫骨过度后移,两者协同作用,使膝关节在屈伸、旋转等各种运动中保持正常的解剖位置关系,避免关节出现异常的前后向移动和旋转。
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活动中,十字韧带能够传递和分散膝关节所承受的力量,将股骨和胫骨之间的压力、拉力等合理分配,从而保护关节面和周围的软组织,减少磨损和损伤的风险。
十字韧带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为大脑提供膝关节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使人体能够及时感知膝关节的状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和平衡。
如猪蹄、鸡爪、鱼皮等,胶原蛋白是构成韧带等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补充胶原蛋白有助于维持十字韧带的正常结构和强度。柑橘、草莓、猕猴桃、青椒等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它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利于韧带的修复和维护。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于十字韧带的健康也非常重要。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而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D。钙是维持骨骼和韧带正常硬度和韧性的重要矿物质,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两者协同有助于保持膝关节的健康,间接保护十字韧带。
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周围的重要肌肉群,其强壮与否直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可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即仰卧位,双腿伸直,缓慢抬起一侧下肢至与床面成45度角左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还可进行靠墙静蹲练习,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至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背部紧贴墙壁,保持30-60秒为一组,每天3-4组。腘绳肌同样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可进行俯卧位腿弯举练习,俯卧在瑜伽垫上,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屈膝,将小腿尽量向臀部靠近,每组10-15次,双侧交替进行,每天3-4组。
膝关节十字韧带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防寒等。
站立时,双脚应均匀受力,避免重心偏移;坐姿要端正,避免翘二郎腿或长时间盘腿而坐,以免增加膝关节的压力,影响十字韧带的正常受力。
体重超标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导致十字韧带承受过大的压力,加速其退变和损伤。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保护十字韧带。
避免长时间连续行走、跑步或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防止膝关节过度疲劳,减少十字韧带损伤的风险。工作中如需长时间站立或蹲着,应适时休息,活动膝关节,缓解疲劳。
寒冷刺激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十字韧带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在寒冷天气或空调环境中,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可佩戴护膝等保暖装备。
正常膝关节的十字韧带形态
在正常膝关节中,十字韧带的走行自然流畅,张力适中,表面光滑,与周围的滑膜、脂肪垫等组织分界清晰。前十字韧带在伸直位时相对紧张,屈膝时稍有松弛;后十字韧带则在屈膝时相对紧张,伸直位时也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异常膝关节的十字韧带
多由运动损伤引起,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中的突然扭转、减速或跳跃动作,可导致十字韧带拉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伤也可能造成十字韧带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字韧带会逐渐发生退变,表现为韧带组织的水分减少、弹性降低、纤维变细等,使其抗损伤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微小损伤和慢性炎症,进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
一些全身性疾病或先天性因素可导致十字韧带松弛,如某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使十字韧带不能正常发挥其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导致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不稳定。
膝关节的十字韧带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不稳等。
十字韧带损伤后,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刺痛、钝痛或剧痛,常在受伤瞬间感到疼痛加剧,随后疼痛可持续存在,并在活动膝关节时加重。
损伤后,膝关节周围的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逐渐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积液,使肿胀更加明显。
由于疼痛和肿胀,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患者常感到屈伸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或站立。在进行旋转动作时,也会因十字韧带的损伤而出现卡顿、无力或不稳定感。
十字韧带损伤或松弛后,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的前后向或旋转向移动,患者会感觉关节“打软腿”,即在行走或上下楼梯时,突然感到膝关节无力,有要跪倒的感觉,这是膝关节稳定性下降的典型表现。
影响膝关节的十字韧带的因素有运动因素、外伤因素、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等。
高对抗性、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时的不正确姿势、过度疲劳等,都容易引发十字韧带损伤。长期从事需要反复屈伸膝关节的运动或工作,如长跑、登山、网球等,也会增加十字韧带的劳损风险。
除了运动损伤外,交通事故、工业事故、跌倒等意外外伤,尤其是膝关节受到直接的暴力撞击或扭曲,都可能导致十字韧带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字韧带的组织成分和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如胶原蛋白的减少和纤维结构的紊乱,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损伤和退变。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膝关节的稳定性,增加了十字韧带损伤的风险。
疾病会影响十字韧带的健康,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侵犯关节组织,导致十字韧带发生炎症、退变和松弛;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也会影响膝关节的感觉和血运,增加十字韧带损伤的可能性。
患者仰卧位,屈膝90度,双脚平放于床面,检查者坐在患者足部,双手握住小腿上段,向前用力牵拉胫骨,若胫骨前移超过正常范围,则提示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体位同前抽屉试验,检查者向后用力推压胫骨,若胫骨后移超过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仰卧位,屈膝20-30度,检查者一手握住股骨下端,一手握住胫骨上端,向前牵拉胫骨,若感到胫骨有明显的前移,且终点有“软”的感觉,则提示前十字韧带损伤,此试验较前抽屉试验对前十字韧带损伤的诊断更为敏感。
膝关节的十字韧带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观察膝关节有无肿胀、畸形、皮肤瘀斑等,肿胀多提示关节内有出血或积液,可能与十字韧带损伤有关;畸形则可能是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导致的关节脱位所致。
触诊
检查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前十字韧带损伤时,常在胫骨髁间隆起前方、股骨外髁内侧等部位有压痛;后十字韧带损伤时,压痛多位于胫骨髁间隆起后方、股骨内髁外侧。同时,还可触摸关节间隙,判断是否有增宽或变窄,以辅助诊断十字韧带损伤情况。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观察是否有活动受限或异常的活动轨迹。正常膝关节屈伸范围一般在0-135度左右,若活动范围明显减小或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卡顿、疼痛加剧等情况,可能提示十字韧带损伤或其他关节病变。
X线检查
虽不能直接显示十字韧带,但可帮助排除膝关节的骨折、脱位等其他病变,对于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是目前诊断十字韧带损伤最常用且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十字韧带的形态、结构和信号变化,准确判断韧带是否损伤、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如完全断裂、部分撕裂等,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关节造影
通过向膝关节内注入造影剂后进行X线或CT检查,可观察造影剂在关节内的分布情况,间接判断十字韧带的完整性,但由于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且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已相对较少。
血常规
一般在十字韧带损伤时,血常规指标多无明显异常,但在合并感染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炎症指标的变化。
血沉和C反应蛋白
在十字韧带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期,血沉和C反应蛋白可能会轻度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明显,可用于与其他炎性关节病的鉴别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
对于一些有出血倾向或怀疑关节内出血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关节内出血或影响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其他检查
关节镜检查
是一种检查方法,也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关节镜可直接观察十字韧带的损伤情况,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同时合并其他关节内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在关节镜下进行韧带修复或重建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