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是人体负责分泌唾液的腺体。
唾液在口腔中发挥着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具有润滑口腔、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
人体主要有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腮腺
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咬肌后缘及下颌后窝内。腮腺导管从腮腺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下颌下腺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沿口腔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与下颌下腺导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
唾液腺由腺泡和导管系统组成。
是唾液腺的分泌部,根据腺泡细胞的形态和分泌物性质可分为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浆液性腺泡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稍偏基底部,胞质呈嗜碱性,分泌物较稀薄,含淀粉酶等;黏液性腺泡细胞呈柱状或锥体形,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呈泡沫状,分泌物较黏稠,主要为黏液;混合性腺泡由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组成。
包括闰管、纹状管、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闰管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纹状管管径较闰管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明显的纹状缘,其主要功能是对唾液进行离子交换等加工处理;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主要起输送唾液的作用,随着管径增大,管壁上皮逐渐变为复层扁平上皮。
唾液腺具有消化功能、润滑作用、清洁和保护作用、味觉辅助功能等。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当食物进入口腔后,淀粉酶开始作用,在口腔内就开始了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
唾液能够湿润口腔黏膜,防止口腔黏膜干燥和受损。在说话、吞咽等口腔活动时,润滑口腔使得舌头、嘴唇等能够灵活运动,并且有助于食物在口腔内的搅拌和吞咽。
唾液可以冲洗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同时,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保护口腔免受感染。
唾液溶解食物中的有味物质,使其能够与味蕾充分接触,从而产生味觉。如果口腔过于干燥,味觉的敏感度会下降。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唾液腺分泌唾液。一般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以维持口腔湿润,刺激唾液腺的正常分泌。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橙子等。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对唾液腺的健康和正常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例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维持唾液腺细胞的健康。像柠檬、山楂等酸味食物可以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酸味物质可以激活唾液腺的神经反射,从而增加唾液的分泌量。
如咀嚼口香糖、做口腔操等。咀嚼口香糖可以通过机械刺激作用于唾液腺,促进唾液分泌。口腔操包括张嘴、闭嘴、舌头转动等动作,这些动作可以锻炼口腔周围的肌肉,促进唾液腺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唾液腺的健康。
每天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减少细菌感染唾液腺的风险。刷牙时应使用软毛牙刷,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行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减少食用过烫、过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对唾液腺造成刺激,引起炎症等问题。例如,长期食用过辣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唾液腺导管充血、水肿。
正常唾液腺
正常情况下,唾液腺大小、质地正常,分泌功能良好。通过触摸腮腺和下颌下腺,质地柔软,没有压痛,导管开口处没有红肿和分泌物异常。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量正常,能够满足口腔正常的生理功能需求,如消化、润滑等。
异常唾液腺
如腮腺炎,可分为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皮肤紧张但不发红,有弹性感。化脓性腮腺炎则表现为腮腺区红肿热痛,挤压腮腺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主要发生在唾液腺导管内,以颌下腺导管结石最为常见。结石会导致唾液腺导管阻塞,唾液排出不畅,引起唾液腺肿胀、疼痛,尤其在进食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加,疼痛会加剧。
唾液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如黏液表皮样癌,生长速度较快,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伴有疼痛、面瘫等症状。
唾液腺的异常症状有肿胀、疼痛、口干等。
是唾液腺异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炎症、结石或肿瘤等原因引起。肿胀的程度和范围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腮腺炎可引起整个腮腺区域的弥漫性肿胀,而结石引起的肿胀可能主要局限于导管阻塞部位附近。
炎症和结石常伴有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以是胀痛、刺痛或钝痛。在进食酸性食物时,由于刺激唾液分泌增加,疼痛可能会加重,尤其是在唾液腺导管有阻塞的情况下。
当唾液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唾液腺时,会出现口干症状。患者会感到口腔黏膜干燥,吞咽困难,说话时也会受到影响。
影响唾液腺的因素有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局部因素等。
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都可能影响唾液腺的健康。例如,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导致化脓性腮腺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导致唾液腺炎症和功能受损。
导管结石、异物等堵塞唾液腺导管,会引起唾液排出障碍,进而导致唾液腺疾病。例如,长期口腔卫生不良,细菌和食物残渣可能在导管内沉积,形成结石。
可以通过观察口腔内唾液腺导管开口处是否有红肿、分泌物异常等情况来初步判断唾液腺是否正常。例如,正常的舌下阜和颊黏膜上的腮腺导管开口应该是没有红肿和异常分泌物的。注意自己是否有口干、口腔内疼痛或肿胀等感觉。如果经常感到口干,可能提示唾液腺分泌功能出现问题;如果有疼痛或肿胀,可能是炎症或其他病变的信号。
唾液腺的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口腔及颌面部的检查。通过触诊来检查唾液腺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和肿块等。例如,在检查腮腺时,医生会用双手触诊,从耳屏前开始,沿着腮腺轮廓向下触摸,检查是否有结节、压痛等异常情况。对于下颌下腺,医生会在颌下三角区进行触诊。
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唾液腺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于唾液腺的炎症、结石和肿瘤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
CT检查
能更清楚地显示唾液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发现较小的肿瘤、结石的位置以及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比超声检查更具优势。在怀疑有唾液腺恶性肿瘤时,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范围和是否有转移。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在唾液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广泛。它可以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边界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血常规检查
在怀疑唾液腺炎症时,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
自身抗体检查
对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唾液腺的患者,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如抗SSA和抗SSB抗体检测。在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这些抗体可能呈阳性。
唾液成分分析
通过检测唾液中的淀粉酶、电解质等成分的含量,可以了解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例如,唾液淀粉酶含量降低可能提示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
唾液腺造影
是将造影剂注入唾液腺导管系统后进行X线检查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显示唾液腺导管的形态、有无狭窄或扩张、有无充盈缺损等情况,主要用于诊断唾液腺导管的病变,如结石、导管狭窄等。不过,这种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创伤性,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在一些非侵入性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能会考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