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肌肉是位于人体腹部区域的肌肉群。
是人体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身体的姿势、稳定脊柱、协助呼吸以及参与身体的各种运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腹直肌
位于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从胸廓下缘一直延伸到耻骨联合,被腹白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像两条垂直的带子,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块腹肌”或“八块腹肌”的所在部位。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自下8肋的外面,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和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展开,从内上斜向外下,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层。
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下6肋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纤维横行向前,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
肌腹是肌肉的中间部分,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能力,能够产生力量,使腹部产生各种运动和维持一定的张力。肌腱是肌肉两端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它将肌肉附着在骨骼或其他组织上,起到传递肌肉力量和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在腹部肌肉中,如腹直肌的两端通过肌腱附着在胸廓和耻骨上,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腱则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和腹股沟韧带等结构。
腹部肌肉具有维持身体姿势、稳定脊柱、协助呼吸、产生运动等功能。
与背部肌肉协同作用,保持身体的直立和平衡,防止身体向前或向侧面弯曲。例如,在站立或坐立时,腹部肌肉持续收缩,使脊柱保持在正常的生理曲度,避免弯腰驼背。
为脊柱提供重要的支撑和稳定性,尤其是在进行各种肢体运动时,能够减少脊柱的晃动和受伤风险。如在搬运重物时,腹部肌肉收缩可以帮助稳定脊柱,防止腰部受伤。
在呼吸过程中,腹部肌肉与膈肌等呼吸肌协同运动。当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肌肉放松,使腹部向外隆起,增加胸腔的容积;呼气时,腹部肌肉收缩,帮助膈肌上升,将气体排出体外。这种协同作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和呼吸效率。
参与身体的各种运动,如弯腰、转身、抬腿等。不同的腹部肌肉在不同的运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腹直肌在仰卧起坐时主要负责抬起上半身;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在侧屈和旋转身体时起主要作用。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素,像鸡胸肉、鱼虾、豆类、蛋类、奶制品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以每100克为例,鸡胸肉含约20克蛋白质,鸡蛋约含13克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可为腹部肌肉的运动提供能量,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复杂碳水化合物,一碗150克左右的煮熟糙米能提供约50克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和K,有助于肌肉修复;香蕉富含钾元素,可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功能。
如平板支撑,双手撑地与肩同宽,双脚脚尖着地,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腹部收紧,每次坚持30秒至1分钟,可有效锻炼腹部各层肌肉,增强腹部的稳定性和力量。仰卧起坐主要锻炼腹直肌,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手抱头,利用腹部力量将上半身抬起;侧平板支撑锻炼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侧身用手臂和脚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腹部收紧,左右两侧各坚持30秒。
腹部肌肉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注意腹部保暖等。
无论是站立还是坐着,都要保持挺胸收腹的正确姿势,避免弯腰驼背或瘫坐在椅子上,减少腹部肌肉的过度拉伸或松弛。
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腹部肌肉松弛和脂肪堆积,应定时起身活动,走动或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腹部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
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腹部肌肉痉挛,日常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保暖用品。
正常腹部肌肉
正常情况下,腹部各块肌肉的力量相对均衡,能够协同工作,完成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所需的动作,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和稳定。具有良好的弹性,既能在需要时迅速收缩产生力量,又能在放松时恢复到正常状态,不会出现肌肉僵硬或过度紧张的情况。在正常的活动和休息状态下,不会出现疼痛、酸胀、麻木等异常感觉,表明腹部肌肉没有受到损伤或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异常腹部肌肉
多因突然的剧烈运动、过度拉伸或姿势不当引起,表现为腹部肌肉的疼痛、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能伴有肌肉痉挛和肿胀。
可由长期卧床、神经损伤、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导致,腹部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影响身体的运动功能和稳定性。
由于腹壁存在薄弱点或缺损,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等通过薄弱点突出到腹壁外,形成可复性或不可复性的肿块,常伴有坠胀、疼痛等不适,与腹部肌肉的强度和完整性受损有关。
腹部肌肉的异常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是腹部肌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刺痛、胀痛或剧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腹部肌肉损伤或病变的区域,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可能加重。
腹部肌肉拉伤或炎症时,局部可能出现肿胀,伴有皮肤发红、发热等症状,是由于组织损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液体渗出和积聚。
当腹部肌肉出现问题时,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动,如弯腰、转身、抬腿等动作可能变得困难或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日常的基本活动。
影响腹部肌肉因素有缺乏运动、不良姿势、饮食不合理、年龄增长、疾病和损伤等。
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腹部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会逐渐松弛无力,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影响腹部肌肉的形态和功能。
长时间保持弯腰驼背、坐姿不正等不良姿势,会使腹部肌肉处于过度拉伸或不均衡的受力状态,容易引起肌肉疲劳和损伤,进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身体脂肪含量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不仅会掩盖腹部肌肉的线条,还会增加腹部肌肉的负担,影响其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肌肉量会逐渐减少,肌肉力量和弹性也会下降,腹部肌肉也不例外。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腹部肌肉松弛、力量减弱等问题。
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腹部外伤等,可能会影响腹部肌肉的神经支配、营养供应或直接造成肌肉损伤,导致腹部肌肉出现异常。
站在镜子前,观察腹部的形态,看是否有明显的肌肉轮廓,是否存在腹部突出、赘肉过多或两侧不对称等情况。同时,注意观察腹部皮肤的颜色、平整度等,如有异常的肿块或凹陷也应引起重视。平躺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用手轻轻触摸腹部各个区域,感受肌肉的硬度、弹性和有无压痛。如果摸到肌肉紧张、有硬结或压痛明显的部位,可能提示存在肌肉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测试,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观察腹部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耐力。如果在进行这些动作时感到困难、疼痛或无法完成标准动作,可能说明腹部肌肉力量不足或存在损伤。
腹部肌肉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视诊
医生通过观察腹部的外形、对称性、皮肤状况等,初步判断腹部肌肉是否存在异常。如观察到腹部膨隆、凹陷、瘢痕、皮疹等,可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触诊
医生用手触摸腹部肌肉,检查肌肉的紧张度、压痛、肿块等情况。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肌肉的质地、有无炎症、损伤或其他病变,以及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肌力测试
要求患者进行一些特定的腹部肌肉运动,如仰卧抬腿、侧卧抬腿等,医生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收缩力量来评估腹部肌肉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肌力减弱或肌肉麻痹等问题。
超声检查
可清晰显示腹部肌肉的层次结构、形态大小以及有无损伤、血肿、肿块等病变,对于诊断腹部肌肉拉伤、疝气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无创、便捷、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可作为腹部肌肉疾病的初步筛查方法。
CT检查
能更准确地显示腹部肌肉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发现腹部肌肉的深部病变、肿瘤、骨折等问题有较高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三维图像,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情况,但CT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且费用相对较高。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极高,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肌肉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对于诊断腹部肌肉的炎症、肿瘤、神经损伤等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过,MRI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且体内有金属异物者不宜进行该项检查。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一些指标,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等,可帮助判断腹部肌肉异常是否由感染、炎症、创伤等原因引起。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肌酸激酶升高可能与肌肉损伤有关。
尿液检查
腹部肌肉疾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液成分发生改变。通过尿液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蛋白尿、血尿等异常情况,为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神经电生理检查
当怀疑腹部肌肉异常是由神经病变引起时,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检查,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和肌肉的电活动情况,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神经损伤及损伤的部位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