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详情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骨科

松质骨/海绵骨

王磊
王磊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外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松质骨也叫海绵骨,是骨的一种类型。

其质地疏松,呈海绵状,由众多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构成。

骨小梁之间存在许多孔隙,孔隙内充满骨髓和血管等组织。

与密质骨共同组成人体的骨骼系统,在维持骨骼的生理功能和整体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位置

长骨两端

像股骨的近端股骨头、远端髁部,以及肱骨的近端肱骨头等部位,松质骨丰富,有助于缓冲关节活动时的压力与冲击力,减少摩擦,保证关节灵活运动。

短骨内部

短骨如腕骨、跗骨,其整体几乎都由松质骨组成,外面仅覆盖一薄层密质骨。这种结构使短骨既具备一定强度,又能减轻重量,利于完成复杂多样的精细动作。

扁骨的板障

颅骨中的顶骨、颞骨等扁骨,在两层密质骨中间夹有一层松质骨,即板障。板障内的海绵状松质骨可分散头部受到的外力,保护颅内脑组织。

不规则骨内部

如椎骨,其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周围是较薄的密质骨。松质骨在椎骨中有助于承受身体重量,并为脊髓提供保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分为骨小梁、骨髓腔与骨髓。  

骨小梁

是松质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胶原纤维和矿物质组成。骨小梁呈细小的片状或针状,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立体的网状结构,其排列方向与骨骼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能有效抵抗外力,将力均匀分散到整个骨骼,避免局部受力过大。

骨髓腔与骨髓

松质骨的孔隙形成骨髓腔,腔内充满骨髓。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髓腔中的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可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随着年龄增长,部分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转化为黄骨髓,但在人体需要时,黄骨髓仍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具有力学支撑与缓冲、代谢与造血等功能。  

力学支撑与缓冲

与密质骨协同,为身体提供稳固支撑,维持身体形态和姿势。其疏松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骨小梁,能在人体运动和承受外力时有效缓冲和分散压力,减轻对骨骼本身及周围组织的冲击,保护关节和内脏器官。

代谢与造血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持续产生各种血细胞,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同时,松质骨也是矿物质如钙、磷等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谢的调节,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豆制品、鱼虾贝类、绿叶蔬菜等。其中,牛奶的钙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是补钙的优质来源。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和肾脏对钙的重吸收,有利于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人体可通过晒太阳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同时可从食物中获取,如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蛋白质是骨骼有机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骨骼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可选择瘦肉、蛋类、豆类、坚果等食物。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如快走、慢跑、爬楼梯、跳舞等,通过身体的重量对骨骼施加适度压力,刺激松质骨的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强度。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使用健身器械锻炼等,能增强肌肉力量,肌肉收缩时对骨骼产生牵拉和压力作用,刺激骨骼生长和重塑,尤其对松质骨丰富的部位效果显著。瑜伽、太极拳、普拉提等运动可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减少因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同时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骨骼肌肉的紧张度,促进骨骼健康。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日常养护有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过度劳损、防止外伤、戒烟限酒等。  

保持正确姿势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低头伏案或翘二郎腿等不良姿势,防止骨骼受力不均,减轻脊柱和关节的压力。

避免过度劳损

避免长时间连续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重复性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给骨骼足够的恢复时间,防止松质骨因过度疲劳而受损。

防止外伤

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头盔、护膝、护腕等,避免骨骼受到直接的暴力撞击和损伤,尤其是松质骨分布较多的部位。

戒烟限酒

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骨骼的血液供应,抑制成骨细胞活性;过量饮酒会干扰钙的代谢和激素平衡,导致骨质流失。因此,应尽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形态

松质骨外观呈多孔的海绵状,颜色通常为淡红色,这是由于其富含血管和骨髓组织。骨小梁粗细不均,相互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其形状和分布依据骨骼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整体上,松质骨质地相对疏松,与密质骨相比,其密度较低,但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正常松质骨

正常的松质骨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出均匀的网状结构,骨小梁排列规整、连续且粗细均匀,骨髓腔清晰,骨密度处于正常范围。人体正常的运动和生理活动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能够正常发挥支撑、缓冲和造血等生理功能。

异常松质骨

骨质疏松

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且排列稀疏,甚至出现断裂和缺失,导致骨骼强度减弱,易发生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人群。

骨肿瘤

良性骨肿瘤如骨软骨瘤、骨囊肿等,可导致局部松质骨被破坏,骨小梁结构紊乱或受压变形;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不仅破坏松质骨,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引起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多种影像学改变。

骨髓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可导致松质骨的炎症反应,出现骨质破坏、坏死,骨小梁模糊不清,同时伴有骨髓腔的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骨坏死

因多种原因导致局部骨组织血液供应中断,引起松质骨缺血性坏死,骨小梁失去营养支持而逐渐死亡、塌陷,常见于股骨头、腕舟骨等部位。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异常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骨折、肿胀与畸形等。

疼痛

是松质骨异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多为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加重;骨肿瘤引起的疼痛早期多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且呈持续性,夜间疼痛更为明显;骨髓炎引起的疼痛常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

活动受限

当松质骨病变导致关节周围的骨骼结构改变或疼痛剧烈时,会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如股骨头坏死可导致髋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

骨折

松质骨强度降低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弯腰、跌倒等,就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等。

肿胀与畸形

松质骨疾病可导致局部肿胀,如骨髓炎时病变部位红肿热痛明显;骨肿瘤生长可引起局部肿块,若肿瘤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还可能导致骨骼畸形。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影响松质骨的因素有年龄因素、性别因素、营养因素、生活方式、疾病与药物等。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中的松质骨会逐渐流失,骨密度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年龄相关的激素水平变化、成骨细胞功能减退、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性别因素

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松质骨流失加速,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

营养因素

长期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蛋白质摄入不均衡等营养问题,都会影响松质骨的正常代谢和发育,增加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长期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对松质骨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疾病与药物

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会干扰骨骼的正常代谢,导致松质骨病变。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定期测量身高,如果发现身高逐渐变矮,可能是椎体松质骨发生压缩性骨折或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变形所致,提示松质骨健康可能存在问题。关注自身骨骼肌肉系统的疼痛情况,如腰背部、髋部、腕部等部位是否经常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频率和程度如何,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警惕松质骨异常。留意日常活动中是否有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容易跌倒、提重物时关节疼痛等情况,这些可能与松质骨病变导致的骨骼强度下降和关节功能受限有关。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

松质骨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身体外形是否有骨骼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等,可能提示椎体松质骨病变;观察关节部位是否有肿胀、红肿等异常,有助于发现骨肿瘤、骨髓炎等疾病。

触诊

通过触摸骨骼表面,检查是否有压痛、肿块等异常。如在长骨两端或扁骨部位摸到肿块,可能是骨肿瘤的表现;按压脊柱棘突、肋骨等部位有压痛,可能与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有关。

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是否存在活动受限,若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小,可能是松质骨病变影响了关节周围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显示松质骨的大致形态、结构和密度变化。如骨质疏松时,X线片上可见椎体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变细;骨肿瘤可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等。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松质骨的细节,提供三维图像,对于发现微小的骨质破坏、骨小梁的细微变化以及肿瘤的范围和性质判断更有帮助。在诊断骨肿瘤、骨折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对软组织和骨髓的分辨力高,可清晰显示松质骨内的骨髓组织变化,早期发现骨髓病变,如骨髓炎时的骨髓水肿、骨肿瘤的骨髓浸润等。常用于诊断早期骨坏死、骨髓病变等疾病。

骨密度检查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等技术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可准确评估松质骨和密质骨的密度情况,对于预测骨折风险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检测血常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血钙、血磷异常可能提示钙磷代谢紊乱与松质骨疾病有关;碱性磷酸酶升高在骨肿瘤、骨质疏松、佝偻病等疾病中较为常见;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髓炎等感染性疾病。

尿液检查

检测尿钙、尿磷等指标,可了解体内钙磷的排泄情况,辅助诊断钙磷代谢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尿钙排泄增加。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吸收标志物如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等。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了解骨代谢的动态变化,评估松质骨的形成和吸收情况,对于诊断和监测骨质疏松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

对于怀疑有骨髓病变,如骨髓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骨髓穿刺活检可获取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因和诊断。

基因检测

遗传性骨病与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为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如成骨不全症等遗传性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荣国威.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01):51-53.
[2]罗卓荆,王茜.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