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没有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
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在血管内循环,当血管受损时会迅速在损伤部位聚集。
血小板的表面结构主要由糖蛋白、磷脂和各种受体组成。糖蛋白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内部还有多种细胞器,如α-颗粒、致密颗粒等。α-颗粒含有血小板第4因子(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等,致密颗粒含有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钙离子等,这些物质在血小板激活后释放,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的功能有止血功能、凝血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等。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血小板迅速黏附于破损处,通过释放各种凝血因子和自身变形等方式,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破损血管,防止血液继续外流。例如,人体受到轻微创伤出血后,在短时间内血液就能自行凝固,血小板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血小板可以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促进凝血过程的级联反应。同时,血小板释放的PF4等物质也有助于血液凝固。
血小板可以填补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缝隙,对血管内皮进行修复和维护,防止血管内的成分渗出到血管外,保持血管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维生素K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是很好的维生素K来源。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像橙子、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血小板的生成,如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可以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原料。缺铁可能导致贫血,间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可以通过食用动物肝脏、红枣等食物补充铁元素。
像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有助于血小板在血管内的正常循环。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引发血管破裂和出血,使血小板过度消耗,所以要避免如极限运动、过度的力量训练等。
要尽量避免磕磕碰碰等外伤情况,减少出血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过量饮酒也会对肝脏等器官产生损害,间接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正常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约2-4μm。在光学显微镜下,血小板的边缘染色较深,中央部分较淡,呈浅蓝色透明区。
正常血小板
正常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⁹/L。其具有完整的细胞膜和正常的内部结构,能正常发挥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
异常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因引起。血小板增多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后的反应。
可能出现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等情况,这可能与遗传性疾病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或骨髓疾病有关。
血小板异常症状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血小板增多的症状等。
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还可能伴有脾脏肿大。
影响血小板的因素有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
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等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氯霉素等药物可能会影响骨髓生成血小板。
除了前面提到的血液系统疾病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可能损害骨髓造血功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可以通过观察皮肤是否容易出现瘀斑、瘀点来初步判断血小板是否可能存在异常。比如,在没有明显外力碰撞的情况下,皮肤经常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现象,可能提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医生会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有出血点、瘀斑等,还会检查脾脏是否肿大,因为血小板异常可能与脾脏疾病有关。
超声检查
可以检查脾脏大小等情况,对于判断血小板异常是否与脾脏疾病有关有一定帮助。
血常规检查
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了解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功能是否正常。
骨髓穿刺检查
当怀疑血小板异常是由于骨髓疾病引起时,骨髓穿刺可以直接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有助于明确诊断。